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周恩来十八岁时的戏剧观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9:11 点击:
  在朝阳区文化馆9剧场参加了2012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后,一直想写一篇鼓吹学生戏剧的文章。     中国的话剧,从根本上说是从学生戏剧开始的。无论是把1906年在日本成立的“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做为中国话剧的开端,还是把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自编自演《官场丑史》做为中国话剧的开端,这都是学生戏剧。必须承认,是学生最先站在了中国话剧的舞台上。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是学生,这种说法恐怕不为过。所以我认为坚持搞大学生戏剧节意义重大。     谈学生戏剧,就想到了天津南开学校的学生戏剧。周恩来曾经向同为天津南开的校友曹禺提及,要把天津早期的学生话剧写进中国戏剧史。南开学校成立于1904年,1909年,校长张伯苓在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用非所学》,南开戏剧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此,南开的话剧活动成为中国早期话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南开的学生戏剧之所以被世人记住,还因为南开戏剧出现了周恩来、曹禺、张彭春等杰出的人物。     一般认为,曹禺是中国杰出的戏剧家,张彭春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导演之一。周恩来和他们不一样,周恩来是因为当上了中国的国家总理,所以他的戏剧活动才被人津津乐道。     其实不然,最近我在南开的校刊《校风》中发现了周恩来于1916年写的文章《吾校新剧观》,反复拜读后,深为十八岁处于学生时期的周恩来对戏剧的深刻认识所折服。     周恩来生于1898年。于1913年十五岁时进入南开学校,1914年参加了南开学校新剧团,并被选为布景部副部长,他曾参加过十多部话剧的演出,还在《华娥传》中担任主演华娥,可见当时也是个好演员。CdN-wWw.2586.wAnG     1916年,十八岁的周恩来,在南开校刊《校风》38、39期上连载了《吾校新剧观》的文章。     据《校风》记载,周恩来计划把《吾校新剧观》分为四部分来写。可是,《校风》只发表了二部分。这两部分的标题分别是“一、新剧之功效”“二、新剧之派别。”其余的二部分,没有再刊出,原因不详。     初看周恩来这篇文章是比较吃力的。原因是:十八岁的周恩来中文功底已经相当浓厚。知识面已经相当广泛。再加上上个世纪初,中国的书面文章中,还杂有文言文语法。但是,多看几遍,还是能看明白的。     周恩来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物虽微,理所据也;事虽细,神所系也。观一物之结构,而后知万象生理;察一事之组织,而后洞人类之精神。”这样的开篇,是想从一种现象说起,再引出戏剧。什么现象呢?周恩来在后面说道:“语言文字者,国魂之所凭,国粹之所寄也。世无有无语言文字而能立国者。”进而再说:“今日之中国,欲收语言文字统一普及之效,是非藉通俗教育为之先不为功。而通俗教育最要之主旨,又在舍术高之理论,施以有效之裙带。若是者,其惟新剧乎!”就这样,周恩来从看事情的一般规律引出国家精神要靠语言文字发扬,语言文字普及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戏剧。这样层层入理,把新剧之功效说得入情入理。     下边,周恩来引用莎士比亚的一段话来说明演戏和人生的关系。周恩来是这样写的:“英莎士比亚之言曰:世界为舞台,而人类为俳优(The worldlike stage,men players)。其言颇具意旨。盖世界各种之现状,类皆兴亡无定,悲喜无常,人类无异演技其中。故世界者,实振兴无限兴趣之大剧场,而衣冠优孟,袍笏登场,又为世界舞台中一小剧场耳。”十八岁的周恩来,已经认为人类世界无非是各种人物不断地登台表演。而戏剧舞台是人类舞台的一个缩影而已。可是为什么还要搞新剧呢?周恩来认为:“剧场中之成败若斯,世界之优劣亦判。言语通常,意含深远;悲欢离合,情节昭然。以此而感昏聩,昏聩明;化愚顽,愚顽格。社会事业经愚众阻挠而不克行者,假之于是;政令之发而不遵者,晓之以是道。行之一夕,期之永久;纵之影响后世,横之感化今人。”周恩来在这里非常清楚地写明戏剧的社会功能:“纵之影响后世,横之感化今人。”     应该说,年仅十八岁,在南开学校读中学的周恩来,已经对戏剧的功效有了清醒的认识。这种观念,今人看来,也是为深刻。     如果认为这样的从政治角度来看戏剧,说些大话不算什么的话。那么我们再看周恩来在文章“二、新剧之派别”中的论述。我们则可以知道,周恩来不光是从政治角度来看戏剧,从戏剧专业的角度,他也是做了认真研究的。     周恩来写道:“顾国中以新剧名者,亦实繁有徒。演者、编者,类多率尔操觚之士,数时练习,便自登场。情节之未合也,言辞之支离也,布景之耒周也,动作之失措也,均无暇计及。”这是对草率进行戏剧创作的批评。“藉一二之滑稽辞句,博观者欢迎,间复加以唱工,迎合社会心理。上焉者刺取时政,发为激烈之词;中者描写村妪冬烘,供人喷饭。”这是对演戏追求低级趣味的批语。“使演者为优伶也,则胸无点墨,发为辞句,既多拾人牙慧,甚者且背诵陈文。使演者为新学之士也,则满口名词,令人生厌。”这是对两种不明白新戏剧的批评。     反复看这一段,我觉得怎么像对今天中国戏剧现象的批评。     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确实有把戏剧看做非常简单的事,我就曾经听一位自认为是文艺界大腕儿的人说过:“要说普及艺术,还是普及话剧最简单,因为凡是会说话的人都会演话剧。”这些人就是周恩来在百年前说的“率尔操觚之士。”     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确实有“籍一二之滑稽辞句,迎合社会心理,供人喷饭”的戏剧,也就是王晓鹰导演指出“三低戏剧”。     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确实还有“优伶”也就是名演员戏演得实在差劲儿,这样的演员,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注意学习,说他们“胸无点墨”恐怕他们不服。但是在台上说台词确实味如嚼蜡,行话叫“背台词儿”。而台词背出来确实没什么意思,演戏讲的是说出“潜台词”。     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确实还有以“新学之士”自居,满口名词,专演让人看不懂的戏剧而自乐。     这些,在周恩来看来,都“让人生厌”。     在文章后面,周恩来又对戏剧进行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旧戏有生戏、旦戏、武生戏等,此因人而分。而新剧中则分为三大类,就是悲剧、喜剧、感动剧。若按剧内事实分,可分为古代剧、近代剧。若按潮流分,则可分为三大时期:一曰古典主义;二曰浪漫主义;三曰写实主义。而写实主义又可分为二大潮流,其一表现极端理想主义;其一偏于极端之写实主义。可见,十八岁的周恩来,就对戏剧进行了认真的系统的研究。     周恩来在文中说:“盖预为后三篇之导引,亦所以示吾校新剧演旨所在也。”可是,他只写了后一篇,其余二篇没有写出来,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周恩来对戏剧的完整思考。但是,我认为,只是发表的这两篇,也足以让我们了解了十八岁的周恩来,在当学生时的理想、抱负、学问,和对戏剧的爱好。     有人类生物学者研究认为:人在十七、十八岁时形成的理念,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看周恩来十八岁时的戏剧观,我们有理由认为,戏剧对周恩来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鼓吹学生戏剧,就是因为我认为戏剧可以影响人生,学生戏剧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学生喜欢戏剧,一个学生有正确的戏剧观,在他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他还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因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这就是我要鼓吹大学生戏剧节的原因。(关东散人)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