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所有人都应该而且能够轻松表达自己” ——孟京辉谈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9:17 点击:
  “我看着身边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唱歌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在毕业后还被学校给了记过处分,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却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在新书《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著名编剧廖一梅这样评价她的丈夫孟京辉。     在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闭幕的日子里,一大批“愤青”聚在北京蜂巢剧场,高声表达着他们的“愤怒”,激动聆听着来自世界的戏剧之音。而在蜂巢剧场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孟京辉吃着儿子剩下的泡芙,满脸笑意地与记者轻声交谈。     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十几年前,我曾经不断问自己,我要干什么。也许,要有自己的剧团和剧场。最重要的应该是,我想干嘛就能干嘛,不受乱七八糟的影响。”     十几年后,孟京辉似乎超额完成了他的理想——不仅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各创办了工作室,还让蜂巢剧场成了北京先锋戏剧最著名的聚集地,更是在每年夏末秋初,将全国乃至世界的青年戏剧人,聚集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大规模狂欢。     当然,孟京辉也坦言,自己没能“想干嘛就干嘛”“还是受了现实情况的影响”,但是正如廖一梅所说,仍然在“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cdn-www.2586.WANG     非黑即白的幼小“斑马”     2008年,孟京辉、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和人称“中国小剧场戏剧之父”的傅维博,戮三人之力,创办了首届北京青年戏剧节。“我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我知道他们要什么。青年戏剧导演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孟京辉说,他们做的,其实“就是个铺砖、垫砖的事儿”。     首届北京青年戏剧节以“戏剧革命像爱情一样来到你身边”为口号,在18天、4个剧场内,集结了11位青年戏剧导演的10部原创戏剧作品和1部经典改编作品。     孟京辉将戏剧节的LOGO设计为一只黑白相间的斑马,“非黑即白”的图案和色彩,依然有着“愤青”桀骜的姿态。当然,在更多的人眼中,这不过是一只幼小的斑马,“还有点无奈的萌”。     从黑白分明到绚丽多彩     2009年,以“锐意进取、创新无限”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青年戏剧节,囊括了34位青年戏剧人创作的22个剧目的84场演出、8个文学剧本朗读、4场戏剧论坛、视觉引导戏剧展、戏剧音乐会等活动。小“斑马”在迅速成长。     2010年,戏剧节以“骄傲的青年,骄傲的戏剧”为口号,同时更名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黑白分明的小“斑马”,身着彩色的衣装,骄傲地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在这个增添了“国际”名头的戏剧节里,共推出了34部中外戏剧、3台创意视听戏剧音乐会、12部剧本朗读精选,共计110场演出及各项戏剧延展活动。其中,我国港澳台地区导演作品4部、国外导演作品4部,还首次推出了“致敬大师”单元,委约创作了4部向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致敬的作品。     阿维尼翁的“中国之吻”     2011年,孟京辉整出了更大的动静。7月,他率领6部中国当代戏剧新作和70多名青年戏剧志愿者,来到法国罗讷河畔的小城阿维尼翁。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首次向中国戏剧人敞开了怀抱,而中国戏剧人则献上了他们热情的“中国之吻”。     “10年前,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第一次来到阿维尼翁戏剧节。当时,我被自己看到的一切震惊了,那个时候我就在心里暗自决定,日后一定要来这里展示中国当代戏剧的成就。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但这只是个开始。”     从阿维尼翁载誉而归,孟京辉不仅带回了国外戏剧人惊讶的赞叹,还带回了阿维尼翁戏剧节中精良的国外作品。于是,紧接着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便成了戏剧人向世界的问候——“世界,你好”。     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共有50多部中外戏剧作品、200余场演出及各项活动。随着剧目种类和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小“斑马”也愈发花俏,变成了“有梵高的感觉,带着热情、异域质感的受伤小马”。     走过了世界众多戏剧节,看过了国外众多戏剧作品,孟京辉清楚地知道中国戏剧在世界版图的位置。“世界戏剧是纷繁复杂的,并不是我们原本想象的‘一根筋’。我们的担忧,其实是应该的,我们需要迎头赶上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但是,中国戏剧的整体状况不比他们差。我们正处于上升时期,而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基本属于半饱和状态。我们有强大的传统,也有强大的未来空间可以去探索。”     抛开流俗的成见     虽然经过4年的发展,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戏剧人一年一度的节日;虽然利用4年的时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成就了数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戏剧人和一批创意新奇的好戏;虽然通过4年的努力,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让国内的戏剧人看到了更为辽阔的景色,但是对于戏剧节的争议却从没有停歇。     孟京辉谈起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就如同安抚身边硬塞给他泡芙的儿子,虽然知道他的任性也许并不合时宜,也总会先摸摸他的头,然后温柔地给他讲道理。     “设立艺术总监,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区别于国内其他戏剧节最大的特点。而我作为艺术总监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抛开流俗的成见和我自己的美学追求,去创造一个更为开放的、多元的、有水准的、美学状态强烈的戏剧平台。”虽然观众、专家都有着自己的喜好,也对一些戏剧作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孟京辉认为,这都不是问题,“我觉得,只要想象力没有问题,是原创的作品,导演个人的一些小问题、小缺憾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所有人应该而且能够很轻松、很恰切地表达自己。”     从先锋戏剧到新锐戏剧     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闭幕式上,还有一项重要的议程——由孟京辉主编的《新锐戏剧档案》正式发行。     2000年,由孟京辉主编的《先锋戏剧档案》创造了同类型书籍空前的销量,这本记录了牟森、林兆华、孟京辉等中国先锋戏剧探路者坚定步伐的书,成为了一代“愤青”手中的“红宝书”。11年之后的《新锐戏剧档案》,则收录了赵淼、赵川、裴魁山、李建军、黄盈等10位从北京青年戏剧节脱颖而出的青年戏剧才俊的创作感悟。     孟京辉说,名称上的改变,只是方便归类。“这不是学术上的划分,可以说是体现我们那一代和如今这一代之间的差别,‘新’和‘锐’能让这代导演创作的整体气质浮现在读者眼前。每一代人都不要说自己跟别人有多么的不同,大家所处的状况有差别,但可以说,在《新锐戏剧档案》中,记录了更多种类的风景。”(刘 淼)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