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小歌剧不妨多“唱”身边事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9:50 点击:
  “这样的小歌剧太棒了,唱的都是身边事,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引进它。 ”最近,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在澳大利亚观看了当地原创小歌剧《午夜之时》,引起他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关注和思考。实际上,小歌剧在国外已是较为成熟的舞台表演形式,但是在国内依然“新鲜”。面对扎堆的大制作歌剧,被誉为“小快艇”的小歌剧能否在国内歌剧舞台上觅得机会呢?     短小精干 贴近生活     《午夜之时》来源于澳大利亚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讲述了一个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的婚姻悲剧。刘文国说:“全剧只有5位演员,情节却跌宕起伏,一千多个座位的剧场满满当当,演出结束全场响起足足8次掌声,并且一演就是一个星期。 ”他认为《午夜之时》展现了小歌剧的艺术特点:短小精悍,贴近生活。 “它既保留了歌剧唱腔上的审美意趣,又在故事情节上用足功夫。小歌剧的优势就是‘个头小’,它可以在未来的歌剧产业中发挥出 ‘以小搏大’的奇效。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修改方便,表现的是身边事,能够吸引年轻观众进剧场,”刘文国认为,小歌剧成本较低,演出票价就不会高,从产业角度上讲很有优势,对歌剧普及会起促进作用。而对于青年导演和编剧来说,小歌剧也会成为他们最好的创作成长平台。     本子要好 观念要对     小歌剧对于大众来说仍然是一个新概念。CDN-WWw.2586.wAng即便在歌剧界,小歌剧的身份依然尴尬。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表示,目前业界还没有对小歌剧作出准确的定义。他说:“国外的歌剧形式确实成熟得多,而国内还没有较高影响力的小歌剧剧目出现。现在的主流演出形式就是大型歌剧。 ”近年来,上海涌现出《波西米亚人》等一批反响热烈的大型歌剧,但是,作品形式单一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何大型歌剧红红火火,小型歌剧却始终境遇尴尬呢?刘文国说:“我们没有好本子,写不出真正打动人的生活故事,想象力不够。但还有更深层次原因,我们热衷的是宏大的布景,是动辄上百上千万的投资,歌剧本身倒变成次要的了。 ”     回归艺术 放眼将来     歌剧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长期摸索,小歌剧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2007年,上海歌剧院首期“周末歌剧沙龙”上演精简版歌剧《雷雨》,演出场地仅一百多平方米,容纳六七十位观众。 “身临其境”的零距离舞台接触让观众多了一份别样的感动。近期,上海歌剧院创排一部新的小制作歌剧《爱情灵药》。剧组正着手在沙龙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升级,并计划于11月中旬推上兰心大剧院。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顾伟康表示,小制作是歌剧院近年来坚持的一个方向。对于新的表演形式,要抱有开放心态,才能培养起一批真正的歌剧迷。     从小制作歌剧到成熟的原创小歌剧,并非一夕之功。钱世锦认为,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在学习国外演出经验的时候,切勿生搬硬套,切勿变成“为了小歌剧而小歌剧”,刘文国则认为,如果说大型歌剧是航空母舰的话,那么小歌剧就是鱼雷快艇。两者各有特点,不可偏废。我们必须将创作的心态放平,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对艺术本身的关照。小歌剧的普及不会太久。(陈磊夫 伍斌)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