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舞剧市场的“郑州经验”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9:51 点击:
   
    一部《水月洛神》让郑州歌舞剧院名气大振,让国家级院团刮目相看。其全国各地70余场演出后,不断吸纳多方意见,不断否定、调整。精益求精?不,是精益求“简”,因为下一步《水月洛神》将开启海外巡演,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拓展正在商谈中。郑州突破的动因来自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经济价值的转换。     内容:有根才有戏     毋庸多言,中原古都郑州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然而文化价值与其经济体量却并不对等。郑州市副市长丁世显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文化的影响力最无法抗拒,丰厚资源要在文化上有所作为”。这样的思考从本世纪初开始,郑州梳理出一套方案。2004年,以大型舞剧《风中少林》的创作为契机,郑州歌舞剧院成立,一出场就直接与市场对接。     尽管有《风中少林》垫底,但洛神题材舞剧创作并不顺利。2007年,郑州歌舞团曾经以伏羲氏女儿的神话题材进行舞剧创作,却以失败告终。“洛神剧目的创作一直在斟酌,一是神话传说伏羲的女儿洛神,这一题材没史料,创作发挥不受局限。但故事与情节的丰厚就显不足,熟悉这段传说的人也不多。”丁世显说。另一个选择就是《水月洛神》的版本,以曹植《洛神赋》为创作原点,有史料支撑,有丰厚的情节。cdN-wwW.2586.wanG尽管创作上无法天马行空,但也因其更加凸显的中国文化内涵而一举成功。     “既然是剧,肯定要有剧情,剧情便是内涵,没内涵全靠灯光舞美‘凑’,肯定没戏。”丁世显的概括直截了当。     在表现形式上,“艺术失去了民族味道,就失去了灵魂。而当下舞剧创作却以效仿、嫁接、跟风为主,不能不让人忧心。”国家一级编导、该剧总导演佟睿睿坦言,“从艺术层面看,原创大戏始终没有走进西方的主流市场,都是大企业自己‘掏腰包’或者地方政府‘埋单’来做文化交流、城市宣传、形象推介,这是悲哀。”     市场:常演才算赢     肩负弘扬地方文化的重任,又暗含宣传地方城市形象的标签,再加上财政拨款的扶持,由此创作的文艺产品,往往易遭人诟病,业内调侃的声音不乏指责与担忧。“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惟一目的,入库是必然归宿。”的确有为数不少的文艺作品一番热闹过后无声无息,相应的上千万投资也再不见踪影。     “为创作而创作,让很多财政支持的艺术作品做一个就浪费一个。郑州不同,是为演出而创作,这样才有生命力。”丁世显说。 “这是对艺术品的生命力负责,‘入库’还谈什么生命力?”     文化产品不是政绩的漂亮载体,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也正是《水月洛神》开始探索以“简版”拓展巡演市场的原因所在。     然而,对于舞台表演来说,巡演最大的障碍莫过于道具太多、包袱太重、队伍太庞大。     据了解,《水月洛神》的道具足能装进8个集装箱。不仅巡演运输成问题,道具繁复对剧场高度和进深的要求都特别高,“如此一来,全国有多少剧场能演呢?”丁世显说,对演出剧场的要求高,则昂贵的票价也就成为必然,自然隔断了舞剧表演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不‘减肥’是不成的。今年以来,我们最重要的课题就是道具瘦身,适应更多的剧场,能常演。尤其是出国巡演,更需要有简版的《水月洛神》。”而剧目“瘦身”的关键在于保证视觉效果不打折扣,这就需要用技术解决硬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水月洛神》如果没有镜子做月亮怎么行呢?镜子墙是必须的,但可不可以少一点?正常演出8、9块镜子,一块一人多高,半尺厚,闭路显示屏有16个,减少则舞台气势大打折扣,这就需要不断思考新技术代替硬景。”     未来:精品剧目不靠造“星”     《水月洛神》的确火了,国家大剧院第三次邀请其进场演出的计划已经列上日程。这不禁让人疑惑,这样一部舞剧为何不是出自国家级院团之手?     “相对而言,国家级院团‘攒’演员更有优势,关键就看谁有把文化变成产品的眼光,看谁做得更符合市场。目前大院团的中国歌舞多只甘心做低端歌伴舞的商演,单纯靠明星的市场号召力,这是迎合市场,不是引领市场,更与艺术无关。”佟睿睿表示。     郑州歌舞剧院的创新不在“造星”,“剧的生命力也不压在单独的一个演员身上,精品剧目有独立的人格,能自我发展,而不是靠名演员来带动。国内一直是明星带动产品,现在我们要转型。”丁世显说,“追求卓越和精品,就必须进行改革,什么都靠自己的人是做不出来,也不符合资源的优化组合。”目前,郑州歌舞剧院每一个剧目的演员都分ABC三组,优秀的外援带动内生力量的成长,创精品的过程中,全国征集最优秀、最合适的导演,用最高艺术水平的,但过程中带动院团自己的力量成长。重大演出外请主角,一般演出则全部用剧团自身演员,这样才能坚持经常性演出,因为一流演员的档期不是院团能完全左右的,费用开销也比较昂贵。“地方剧团不可能‘养’着多名作曲家、导演、主演等。养不起,但是可以请,这是健康的资源流动的方式。”     一部《水月洛神》让郑州在演出市场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那么,这种富有地方色彩的成功经验对北京市场有多少可借鉴之处,是值得业内和相关部门深思的问题。(姜琳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