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戏不够 舞美凑?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9:52 点击:
  一说到演出的包装制作,我立即联想到去年鲍勃·迪伦在北京的演唱会。当时他的舞美很简单,舞台面积不大,三面都用黑色的幕布围拢起来,没有别的。灯光数量不多,但使用中甚是讲究。音响是重头,声音均衡、浑厚,他沙哑的嗓子夹带着劈音顺着音响流出磁性。鲍勃·迪伦就在这样极致简单、自然、令人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开了他的北京演唱会并大获成功。     一个演出产品的成败,“内容”是关键。鲍勃·迪伦成功在他的音乐、演唱和歌词上。这些年,国内原创演出产品产量大增。可喜的是,多部根据民族音乐、文学遗产发展创作的演出产品在市场上要足了观众的喝彩,反倒是一些文化企业的“形式化产品”现象不容乐观。宏大壮观、耗资巨大的舞美,与一个支撑不起全局的故事和音乐套装,让观众看完了不免心里空落。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产品,使企业浪费了财力、物力,使观众浪费了时间、情感,最终结局被市场拒之门外。     去年我在张家界看了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再早看了阳朔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陆陆续续也看了一些、听说了一些走巡演市场的演出。总体来讲,稳赢市场业绩的依然是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民间音乐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产品。完全新创的产品也有不错的,但基本上业绩不如前者。前者自有借力老祖宗的原因,借力借的好;后者自有它核心环节上的软肋,故事讲得不好。     “内容”是演出产品的核心环节,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cdN-www.2586.waNg艺术生产来不得半点浮夸和跃进,艺术生产规律也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些企业生产产品不在“内容”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外在奢华,制作速度快得惊人,慢则一年半载,快则三四个月,花了不少钱,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艺术生产不但考验创作者的专业能力,更有对人综合素养的检验,尤其检验出品人、制作人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高度。很多方面我们还需要学习,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态度。(胡敬云)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