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青蛇》:传统故事的国际化呈现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7:32 点击:
  《白蛇传》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以此为原型的电视剧、电影也是拍了又拍。但将其改成舞台剧,却鲜有导演敢于尝试。一切都在舞台上现场呈现,没有特技和后期修饰,故事要讲出新意,还要让人看得有乐趣,难度可想而知。但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这版舞台剧,却扎实地在舞台上立住了根,在《白蛇传》的老故事上,生出了新枝,开出了别样的花朵。     关于舞台剧《青蛇》 ,其中一个颇有趣的看点是它的国际主创团队。除了原著是香港作家李碧华之外,本次服装与造型设计亦是香港的陈顾方,她是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最顶尖的服装指导之一,入行20年,作品超过80部,曾以《倩女幽魂》荣获金马奖,此次《青蛇》中两位女主角的服装与造型,令人耳目一新。作曲和灯光设计来自英国,舞美设计来自德国,3位主创都由苏格兰国家剧院推荐,使该剧得以在本土团队基础上,融入国际艺术家的能量与智慧。     单以舞美设计中的水循环系统来说,就是一个相当有深意的设计。为了让这个发生在西湖边的故事达到梦幻效果,德国舞美设计师莫尔·海恩塞尔以江南民居“版筑泥墙”为灵感,重现了江南瓦舍檐角、窗棂、亭台中的灵韵,并以石板的墙面和地面寓意男性,不断循环流动寻找出路的水寓意女性。整个舞台看似简洁无物,但用水量却达到20吨,并会被迅速排干, 3层防水措施保证舞台“滴水不漏” 。其中“水漫金山”一场戏,演员在水幕中间穿行,却滴水不沾。苏格兰灯光设计师娜塔莎·奇弗斯则通过多媒体与灯光的配合,以水和雾营造出飘渺虚幻的神话世界,整个舞台几乎就是烟雨迷蒙的梦中江南景象。cDn-wWW.2586.WANg应该说,此次的国际主创团队合作,既为舞台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元素,也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微妙的互动,并最终决定了作品的完整气质。     当然,这花朵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舞台上的演员。 《青蛇》中的表演,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话剧”表演,除了举重若轻、掏心掏肺的台词功底和声音表现力之外, 《青蛇》一剧更重要的突破在于舞台形体表演上的创新与探索。不仅是白蛇和青蛇的“妖”之身份需要演员以特别的身体语言去诠释,在整部剧中,群戏演员在僧、人、妖的几重表演中,亦做到了转换自如,使得角色在台词之外,多了一个有效和便捷的渠道与观众达成快捷交流。     中国当代戏剧在表演方法上,偏重于现实主义风格的表演,而对演员的形体表意能力和手段,缺乏有效开拓。当《三个黑故事》 《安魂曲》 《外套》这样的国际剧目进入中国后,戏剧界人士和观众开始意识到形体表演对于戏剧舞台的高度凝炼表达和直抵人心的作用,但戏剧教育和创作实践的断层已然形成,在这方面意欲进行探索的导演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青蛇》有幸得到了两位在舞台上锤炼已久的女演员:袁泉和秦海璐,更幸运的是,这两位女演员都是京剧的刀马旦出身,过硬的童子功为她们在舞台上妖柔飘忽、百转千回的身段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同样曾学习京剧刀马旦的导演田沁鑫,亦有机会在舞台上将其所熟知的戏曲表演手段加以变形和运用,使观众能够有机会看到一些极为简洁干净的角色造型,但又不会产生看戏曲动作的抽离感。同时,一直对现代舞和舞蹈剧场情有独钟的田沁鑫,也将现代舞蹈的语汇融入了表演设计里,这使得袁泉和秦海璐这两条“蛇”,能以形体表演在舞台上有效地跨跃“妖”与“人”的界线,自如切换身份,而无需过多借助台词来引导观众。     《青蛇》的创作历时10年,剧本六易其稿,演员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浑身青紫,正是这样的扎实付出,才有了今日的光华绽放。而这样认真精致的作品,恰恰是今日浮躁的戏剧舞台上最缺少的真金。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