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莎剧本身就富丽堂皇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8:26 点击:
    在最初的一两分钟里,你看到的舞台如此简单:只有一个半环形矮台。剧场灯光熄灭后,歌声响起,歌者站在舞台左后侧。古希腊悲喜剧中的歌队形式早已经由布莱希特、迪伦马特、阿尔布卓夫乃至后来各种实验戏剧实现了回归与超越(或甚至滥用),因此仍无法判断那将会是一个传统的或现代的哈姆雷特—尤其当发现他们的乐器是一把吉他、一只手鼓、一只铃鼓、一面锣的时候,即使接着看见哈姆雷特是个嬉皮也不足为奇。
    哈姆雷特千变万化,他会是什么样的悬念已足够吸引人看上千万遍《哈姆雷特》。两名功能型演员张开并抖动一幅蓝布,斯堪的纳维亚人从海上浮现—裸体,呃,是婴儿诞生还是终结者?他站上半环形矮台,原来穿着裤子。这时你不由得怀疑,这出TNT 的《哈姆雷特》对莎士比亚原作会有多少忠诚。当然,也没有非忠诚不可的期待。一开始在歌的是奥菲利娅—走到台前来时是奥菲利娅,退至一边时是背景歌队,但可能也是奥菲利娅的背景声(其余角色也是如此,总共7 个演员,演了20 来个角色并兼歌队)—她的嗓音清越,高音时略有些薄涩,但表现奥菲利娅的纤柔哀婉很合适,很动人: “他一去不复返。”
    不过很快你就会认识到,凭着那些形式就做判断是犯了糊涂,是被许多徒有形式没有实质的戏给糊弄多了。CdN-www.2586.WANG扎实的表演,不但忠实于原作,而且忠实于戏剧本身。奥菲利娅发疯后的歌虽被提到了开头,但莎剧原本就有音乐,尽管没人知道那些音乐的本来面目。剧本中也没什么场景描绘,既然一个平台足以胜任城堡、地面、海边峭壁、国王宝座、王后的床、停尸灵柩、坟墓,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写实繁复的布景会比它更能演绎莎士比亚的剧作呢?导演保罗·斯特宾在中场休息时对我说得再好不过:“都在戏里面,莎剧本身就富丽堂皇。”
    的确富丽堂皇。事先看到的宣传报道中斯特宾称“排练时我们经常觉得莎翁和我们同在”,现在变得令人信服。如若不然,换上30 次布景、服装豪华数以吨计、事无巨细皆有证可考、台词从头到尾一字不少,也仅止于复制品—要不就是解构拼装出一个“弗兰肯斯坦”。一旦能与遭到哈姆雷特质疑的奥菲利娅感同身受,那些刻薄话也就仿佛成为了警诫:别卖弄风情,别矫文饰字,别油腔滑调,别虚情假意, “莎翁和我们在”,谁也经不起他的质疑;于是瑰丽从质朴中迸生,《哈姆雷特》被注入生命,犹如书页里夹着的扁平脱水的花枝蕴含最多秘密、最能引人遐想深思,而在魔法中又饱满丰盈立起,花瓣舒展轻颤,分外生动可感。你会第一次听到某几句台词,实际上它们一直在那儿,你也读过,但与它们的重逢仍似初遇,令你怦然心动—即使熟读莎剧,这种惊讶和恍惚也在所难免。
    既然《哈姆雷特》已经提示:模棱两可几乎是杰作的必备特质,那么导演在忠实演绎时动些自己的手脚非但无不可,简直是非如此不可。TNT 剧团演出的脚本是以《哈姆雷特》四开本的结构加上对开本的诗句(一般认为“四开本”为诗人莎士比亚之作,初版标题页上注明“按照真确善本重印,较旧版增加几乎一倍”,对开本则为舞台经理莎士比亚之作,前者较多文学意味,后者更合舞台需求)。除哈姆雷特外的角色皆着古装,王后、叔叔等身着王室服装,头戴冠冕,但仍称得上朴素。哈姆雷特则在粗布衬衫和长及小腿肚的裤子外穿着件黑色风衣,据斯特宾说,那是因为他既是古人,也是现代人。当国王的幽灵说话时,实际上是扮演城墙上卫兵的演员与扮演幽灵的演员一起发出的声音,词句叠得很齐,却制造了一种特别的带嗡嗡声的效果,使得由人扮演的幽灵具象地出现在舞台上时,其庄严和诡秘感仍得以完好体现。同原作明显不符的一处是:原作中哈姆雷特以为躲在帷幕后的偷听者是奸王,而误将波洛涅斯刺死;在TNT 版的舞台上,变成了哈姆雷特隔着帷幕抱住波洛涅斯的脑袋,并活活把它拧断。想来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扮相并不写实,轻装上阵,身无佩剑,赤手空拳之下拧断别人脖子的行为,也更显其愤恨至极的心态。发疯后的奥菲利娅向众人分发鲜花的一段,本就充满隐喻,而TNT 版的奥菲利娅说着各种鲜花的名称,递到众人手里去的却是石头。“石头带给人冰冷、坚硬、没有生命的感觉,观众更能体会到那种悲伤。” 斯特宾解释说。
    奥菲利娅是TNT 的这出《哈姆雷特》中相当显眼、甚至最显眼的角色。原作中她的戏份很单薄,像为诠释者提供了加入自己意图的一只清澈透明的容器。17世纪后,奥菲利娅成为艺术家们争相描绘的主题,19 世纪法国作曲家托玛(Ambroise Thomas)在其最成功的歌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大增其戏份。“他一去不复返”在 TNT 版中被反复咏唱,贯穿始终,伴随着一个个人物的死去,万事万物将逝,而眼前的戏剧演出也不可重复。
    这位奥菲利娅与拉斐尔前派画家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笔下一幅《奥菲利娅》的形象很接近,并非惯常的清纯忧郁、柔软无力,而显出一种绝望的力量。发疯后的她被增其癫狂、削其哀婉,甚至一种暗藏着的咄咄逼人的凌厉代替了缠绵悱恻。她的溺水而亡,被处理成身披开场时那幅蓝布在舞台上走动—走动,而不是沉下、伏倒、静止,最后拽着蓝布走下台去;而Waterhouse的奥菲利娅同样穿着蓝色的裙子,站姿,并非最常见的:白裙被水托起,仰躺着半浮半沉在水中。最具突破性的处理,是疯癫的奥菲利娅在皇后面前哀痛难持,倒地后做出了与疯癫后的哈姆雷特口出秽言一致的举止:岔开腿耸动腰肢,暗示性交。随后她把原先披在身上的哈姆雷特的风衣揉成一团塞进自己的白色睡袍,使腹部隆起。斯特宾说,那是她幻想自己有了哈姆雷特的孩子。事实上,确有许多研究认为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有过性关系。奥菲利娅是贞洁的吗?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倒是发现可以这么说:TNT 版的《哈姆雷特》对莎士比亚原作的忠诚,就像奥菲利娅的贞洁一样。(文/顾湘)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