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快乐到底是什么鬼东西?》——戏剧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8:29 点击:

    一男一女,用大字报,漫画和摄影机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人对“快乐是什么”的困惑。其中,漫画和影像都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

    有些人看完这戏会觉得虽然形式很新颖,构思很巧妙,但就是缺乏点思想深度。为何在演后谈中会有观众会反问创作者,他们自己觉得快乐到底是什么?就是因为观众在戏中没有感受到被刺激的思考点,所以无从思考。诚然,艺术创作者通常需要做的就仅是将问题呈现出来,而无须解决问题。但是,如何呈现问题,就变成了创作者最需要挖空心思的部分。创作者要想引发观众的思考,就必须让他们能够“顺藤摸瓜”,给他们一些线索,而非把创作者脑中最浅层的一些疑问和想法直接抛给观众。否则,这样的戏剧就变成了一篇开放性作文题,内容和结论全部丢给了观众。

    说回到这部作品,创作者既然提出了“快乐是什么”这个问题,那么观众等待的就是创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展示过程。创作者所选择的角度是从人类起源开始,直到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创作者以衬衫为出发点,继而谈到了养孩子,工作,买房子等一系列问题,进而表现人们在这些看似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一点点变得不快乐。然而,仅因如此,难道我们就不要衬衫了?不要孩子了?不要工作和房子了吗?似乎还不行。所以,创作者需要做的是把这中间的空白填满,让观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共鸣。

    最近还看了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同样是反思现代文明带来的某些恶果,我们却能深刻感受到一代大师深远的目光和独特的思考角度。CDn-Www.2586.wANG究其原因,想必是被作者犀利的语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打动。斯特林堡关注的常常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而当这些近在咫尺的东西折射出危险的时候,我们便不寒而栗了。如此一来,再回过头看《快乐到底是什么鬼东西》就觉得略显小儿科了。

    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创作者对影像和剧场艺术的巧妙设计实属难得。当观众看到女演员一笔成型的男人和女人,以及亲手制作的小道具被男演员一件一件“扔”在了屏幕上的时候,那种眼看着一个活人被原本生活中很小却在屏幕上被放大无数倍的的物件们包围的感觉,确让我们忍俊不禁,并且潜意识里也受到了心理冲击。于是,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为创作者可爱的想象力和情怀鼓起了掌。想象力有了,情怀有了,只缺那一点思想深度。而那思想深度,便是挖掘快乐是什么的过程。

    看完这个戏,与其说它引起了我对“快乐到底是什么鬼东西”的疑问,不如说它更引起了我对“戏剧到底是什么鬼东西”的思考。放眼望去当今的戏剧世界,早已不是斯氏一家独霸天下的时代了。戏剧表演可以不再是戏剧核心,而也只是众多舞台手段之一罢了。在本戏中,我们基本未看到演员的表演功底,倒是看到了女演员的漫画功底。如此想来不禁感叹:原来漫画家也可以做戏。

    可是,我也不禁在想:当戏剧舞台上的表达元素已如此多元的时候,戏剧的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呢?接踵而至的问题便是:戏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自从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诞生以来,人们对于戏剧本质的探讨就从未停止过。从最初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到后来的“观众说”,再到“冲突说”,然后到“激变说”,最后变成“情境、实验室”说。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角度。直到如今,却仍没有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

    不过,虽然它们之间分不出个“胜负”,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人们对于戏剧本质的认识过程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首先,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从表现形式的角度理解的。此说法一直到19世纪之后,才被各种各样的学说所打破。首当其冲的便是“观众说”,认为观众是戏剧的本质所在。可是,倘若将观众看做创作者的交流对象的时候,那么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要有欣赏者的。所以,这应当算是戏剧呈现的外部条件,而非本质。毕竟,任何自娱自乐的东西都不能算是伟大的艺术。然后是“冲突说”,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似乎是至今为止拥护者最多的理论。至于“激辩说”,似乎只是“突变说”的一个极端,认为小说是“渐变”,戏剧是激变。这就似乎又有些倒退回形式的角度了。且不说当下“微小说”体裁的出现,单凭某些所谓自然主义的戏剧就足以对“激变”的含义提出质疑。最后,由布莱希特所提出的“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道出了他对戏剧本质的看法。然而,如此不同的说法,一旦说到当代的许多实验戏剧,似乎除了最表面的“观众说”之外,其余都派不上用场了。比如本剧便是一例。

    无论如何,当戏剧可以包容任何艺术形式的时候,最后拼的就只剩下思想深度了。回顾我们看过的戏,我们常常会对戏剧中的某些桥段产生“为形式而形式”的感觉。缘自何由?不过是因为创作者说不出此处为何要这么表现,即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罢了。而同样地,我们也常会赞叹某些非现实主义桥段的设计震人心魄。这是因为我们能借助富有象征意义的想象力来理解蕴藏在形式背后的深刻哲思。我们常常所提到的诗化意境,其实就是思想哲理的形象概括。作为创作者,任何创新形式的创造都要找到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便是你的思想和内核。有了强烈渴望表达的东西,一切形式就都找到了“母体”。

    常常听到老一辈艺术家发出“艺术家到最后拼的就是修养”这样的感叹。的确,当一切外部形式和技巧都娴熟于心的时候,“核”就愈发重要。但是诚然,抽象的思想必须化成可视的舞台效果方能深入人心。所以,缺乏想象力的创作者也无法将自己的深度展现出来。而情怀,可以说是连接想象力和思想深度的柔性牵引力。因此,倘若一部作品中可以同时具有想象力,情怀和思想深度,那么或许就可以称之为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