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中国病人》 请严肃到底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8:39 点击:
原创单人剧《中国病人》剧照     《中国病人》是2011第三届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的第二场演出,编、导都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徐紫东,之前记得他有演出过《十二个人》,但没留下什么印象。不过今天之后,我会记得他,看有一天,他会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够严肃的艺术家。
    作品是一个单人剧,由5个故事组成,分别表现:不同意见者在现实中的悲剧、生活在暴利引诱与贫穷压力之下的奶农(三聚氰胺)、长时间软暴力致死、反抗的决心与镇压的无情、通过毁灭自己得到反省与救赎(行刑者的自白)。看完戏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话剧中心还有人愿意做这样的戏啊,这真是一件绝属难得的事。以我在安福路10多年的观戏经验,如此直接坦率、不加遮掩、不打擦边球地表达现实悲剧的真实案例,《中国病人》是第一回,发出了长久以来我们谁都知道、但总是缺失的一种声音。而且,这个戏没有半点调侃的成份在,也没有愤青们惯常的骂娘和知识分子高姿态的优越感。先为以上两点,起立鼓掌!
    戏外的某些事同样令人深思。在《中国病人》中所提及的几个话题,有其一定的尖锐性,观众会认可这样的创作发出。但从另一角度,这恰恰也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有多悲哀,已经沦落到哪怕只是涉及到一些话题便已经感到有种冒险似的刺激了。CdN-wWw.2586.wAng演后谈的时候,徐紫东回避了谈论最敏感的一个故事;而无论是观众,还是话艺的其他演职人员,他们的发言都围绕着“戏多大程度上被看懂了”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上。在我来看,戏已经直白到不能再直白了,更为重要的是,在剧场这个难得的聚会与沟通的场域中,观演之间所临时构成的共同体,能否当真把戏所提出的问题剥裂开,让彼此的交流和思考在我们的现实中形成更为有效、更具意义的张力?难道不是三聚氰胺和农民问题更需要被讨论吗?都在逃避什么?
    回到作品的话题,徐紫东在宣传册和演后谈里都谈到,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戏。但就我来看,还真不够严肃。作品中虽然有一种冷峻美,也没有通常市面上那些笑料,但徐紫东在呈现的过程中,仍然下意识地制造迎合普通观众审美习惯的略显夸张的戏剧性。演出过程中有多次笑声,都打断了作品本意的传达,反而让观众把注意力转移到作品的表象上。既然想要做一个严肃的作品,不如当真走向极致,不仅要对作品严肃,更要对自己、对自己的演出习惯严肃——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恰恰就是严肃到彻底的态度,而唯有严肃到彻底,才能理清那些光怪陆离、难以理解的种种现实。当然,还需要转换固有的一些思维。
    作为一场演出,确实能发现《中国病人》在准备时间上过于仓促的问题。在这样一部干净的作品里,表演上要么不做,要做就需要足够的精确,但徐紫东却有诸多细节没有校准,有些琐碎的部分虽然在真实感上可以不做计较,但对作品整体的气质与气息必然会形成干扰。而且,在当代的剧场中,观众不需要听你说你自己有多痛苦、多悲伤、多快乐、多无助,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那个人物的身体性与存在感。解释性的表演已经是多余和无效的了,唯有在这个总是忽略人及其特质的时代里,让具有真实感的身体性和生命状态呈现在舞台上时,才能让观众看到现实中真正的悲剧性。一切不公,一切压迫最终形成的是对人的异化(物化也是其中一种),所有的悲剧都来源于此,但是不正眼看到“人”,只会把责任交给他者或制度,而看不到真正的悲剧。所以整个作品虽然通过5个故事对现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反省,但整体而言,仍是有简单化的倾向,并没有充分展开;各故事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清晰;而创作语汇的单一也让作品中的反抗性太过直白和浅显,并没有带给观众真正痛彻心肺之感。
    需要警醒的是,当我们想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的时候,是需要有所超越的,它首先来自思维习惯上的超越。《中国病人》言及的诸多问题,虽颇显诚意,却仍在表象上游走,缺少一语中的、看透事物实质的目光。一些公知或所谓意见领袖也有这个问题,只是把大家知道的问题转述得尖酸刻薄一点,或慷慨激昂一点,就引来众多追捧,这其实是不够的。你得去揭示大家不知道的事,想到大家没想到的事。比如一个这样的戏,能不能提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社会悲剧?在历史上的脉络上是如何逐步被塑造出来的?社会结构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可以促成属于我们的精神寄托?带领观众看到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问题,而不是一堆问题的表象,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所谓“戏剧性冲突”。剧场,需要态度,还需要睿智和勇气。(文/FZ)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