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也是黄粱一梦——观新剧《黄粱一梦》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8:46 点击:
  这个冬季以来仿佛最冷的一天,若不是提前定了去看黄盈的新剧《黄粱一梦》, 我恐怕也懒得从北京城东穿梭到西边的和平门。
    演出定在有些来历的正乙祠戏楼。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北京京剧最知名的戏楼之一,也是中国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最初它是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前来这里观看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随着京剧的诞生,同治年间,京剧创始人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相继在此登台演出,正乙祠戏楼也成为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里来看戏。正门口,只见两尊石狮子左右坐镇。沿着前廊走进去,雕翎画栋。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楼上是包厢。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
    二楼包厢,与楼下略有不同,中式太师桌椅排开,桌上可放些茶点等玩意,两边有衣架、案桌、摆件、文房四宝等。往椅子上一坐,正对戏台,颇有民国甚至更早些的达官贵人在看堂会的感觉,似乎满可以出口吩咐钦点一出戏了。
    古人把人生喻为梦,庄周梦蝶、南柯一梦、黄粱一梦是其中较著名的几个。提起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导演黄盈说“它很直接地展现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建功树名的价值观,是个‘很中国’的故事,同时又有反诘的视角在,那么就有了现代解构的可能。这跟我要做的新国剧的目标不谋而合。”
    “新国剧”的概念是相对于1920年代中叶,余上沅、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发起的“国剧运动”而言的,他们在那场戏剧实验中提出的“中国人用中国的材料做中国的故事给中国人看”的理念令黄盈十分认同。CDn-WWW.2586.Wang
    他说,“我们习惯了美国大片,英式下午茶,法意时尚,习惯了以西方为现代,却遗忘了本应最适合我们的习惯。但是文化就像我们头发和眼睛的颜色,早在血液里根深蒂固。是时候重启我们自己了。” 
    《黄粱一梦》改编自古文《枕中记》,英文名被剧组译作了《Cooking a dream》。黄盈重视间离效果。几个人正在台上准备锅烹制黄粱米饭,随着蒸锅和米饭被放置在观众席的各个角落,戏剧开演。
    舞台左侧,一个身着西服的说书人念出《枕中记》全文,两旁有字幕显示:“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
    舞台右侧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演奏三弦。弦音流畅,如同古琴。道士、卢生,还有很多卢生梦中的角色,都由舞台上四个人分别完成。大量台词保留了文言文。古文简洁但不简单,一个字可以代表一句话,观众有时难以消化,不过对理解剧情并没有妨碍。卢生表现梦里那段享尽荣华富贵的曲折人生,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小时,结合了许多传统曲剧的表现形式。弱化了传统繁复的唱念作打,保留了令人惊艳的流云水袖和耍花枪等经典动作。比如表现卢生中状元、加官进爵,就只用了一件黄色官服。卢生奉命讨伐吐蕃,用的是击鼓以及京剧挂帅的戏服。又用书法投影表现三年、五年及至几十年的转瞬即逝。
    正乙祠很适合演出这部颇具仪式感的戏剧。除了三弦,间或的鼓点、锣声,这是一出安静、寡淡的剧 。面前呢,一直煮着米饭,演到后半段,听得锅里汩汩作响、米饭的蒸汽也漫了出来。太香了。正乙祠戏楼的空间小巧、精致,我猜每个观众都能闻到煮饭的香味。
    福寿财禄,梦里的卢生一一经历。年迈的他身居高位,却只想告老还乡,他嚷着 :“臣只想回乡吃黄粱米饭呀”。奈何皇帝不许,他在劳碌一生后,郁郁而终。
    道士在水缸边替卢生洗净脸上的油彩面具。卢生便在榻上苏醒。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 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戏里卢生醒了,若有所悟。
    正如介绍剧目的册子所写:这不是一出传统的骨子老戏,也不是一场前卫实验秀 ,她可以是一出“用来吃”的舞台剧,他也可以是一段回味无尽的雅韵和声。
    谢幕,灯光亮,观众哗哗拍手,台下台上却并未如常曲终人散。
    工作人员此刻拿来备好的碗筷,一个小时,黄米饭刚刚煮好。
    从北京的各个地方相聚至此的我们,手中多了一碗透着人情味的温暖米饭。
    正乙祠戏楼的舞台两方,悬挂着一副对联: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我看到,认为很妙,特地记下。后来又听说许多福建村子的戏台边,都挂着这两句话。
    另,得闻画报现场栏目即将作停,或又是另一场大梦方醒。(文/刘谧)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