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关于《共和笔记》的笔记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8:47 点击:


《共和笔记12.5》剧照     一众衣着混搭的人回来,他们从瘫坐地上的人身上跨过或踩过/他们由衷高兴,跌跌撞撞地走,自由或不自由地走过坎坷、复杂的社会进程和个人历史,后来渐渐走成一群看似自豪的人,脚步趋向整齐又有力量,并且跺得地面震响。   ─《共和笔记12.5》剧本     《共和笔记12.5》是草台班继《小社会》排演后的最新戏剧作品。我们数周前在下河迷仓仅演出两场,观众挤满。这戏的演出以肢体为主,也插入零星情节叙事和旁白,舞台上下尤其有着大量“行走”的场景。作为编剧,或是这次创作的戏剧构作人,选用这种听起来不是很剧场化的“笔记”方式,一则考虑到由日本导演大桥宏来导这出戏,演出前全部排练时间仅有4 天,当以灵动为好。在做剧本准备时,我想这个作品的完整性,以大桥宏的经验,应由剧场和表演的节奏来达成,而不是要去构造一个完整的道理讲述。除去时间因素,更主要的,当然跟我的戏剧观念有关。我所希望的剧场,不是那种封闭式的灌输场域,而应成为一个开放的问题现场。cdn-WWW.2586.WANg那些固有的线性思考或日常逻辑,在这种剧场里理应受到调戏或挑战,生出疑问。
    “笔记”本是种很私人的探索形式。将此种个人化的东西,放到公共空间和舞台上,“笔记”的断续、跳跃和私我,与“共和”主题的宏大叙事碰撞,希望带动的是对彼此的开放可能。也就是说,对于看戏的人,舞台上历史的道理和个人的局限总在相互冲撞。
    对于大桥宏的到来,他跟草台班的合作,我也同样带了对这类开放形态剧场的期待。我和他从2008年起每年都在创作上合作,或是联合导演,或是我提供文本,甚至在联合创作中直接参加演出。我们在“亚洲相遇”项目中的合作者,除来自东亚,也有来自阿富汗、伊拉克和印度等。我们总要在短时间内容纳、处理大量不同背景的故事和经验。因此对大桥这次再度来上海,对他能带来的能量和剧场处理技术,我是很有把握的。大桥宏身上有着舞踏的影响,讲求从上一个瞬间里生出下一个瞬间的表演能量。因此在为此准备的剧本中,也已预留出将由他来铺展的空隙,并为排练中可能会生成的东西,在戏中预先铺设下合理性。
    另外,如何能在剧场里直接处理类似“共和”之类的坚硬话题,也是近年我一直在做的尝试。在当前这个问题丛生,又普遍缺乏共识的大环境里,我们如何能不逃避,又提出有所超越的话语方式,这是对于创造力的考验。这种考验,联系着我们是否能在现有框架之外,生成出一些不同的文化空间和可能性。目前这个12.5版本的《共和笔记》里,关于政治制度的讨论和阐发尚有待发掘。而这次的排演,侧重点则落在了制度讨论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上。那些看似上层、精英的制度设计,似乎远离日常,但舞台上,在一场场运动化的社会变革中,日常被搅动得天翻地覆,人们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好,过后,总又要从那些浪潮中跌落回日常里。之前和之后,政治和人们的生活又如何继续相互雕琢?
    在剧中,一些历史的节点,被用来规定或引导观看。由大盖帽、墨镜和油条形成的符号对抗,亦时而剑拔弩张,时而谐谑滑稽,刻意呈现历史现场中强权拥有者和被压迫阶层时时存在翻转的可能……旁白说书人的角色,这次也只是一试,有待以后充实和发展。
    个人命运和时代政治的交织,《共和笔记12.5》里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行走”来铺陈。不同于话剧用大量对话来挖掘主题,或是出于对庸俗政治长期灌输式话语中的权力关系的厌恶,我们期待创作出一种更为开放/民主的政治叙事方式。导演根据下河迷仓舞台的大小,设定四条平行的行走路线。在一次次历史风云之后,个人总又要回到那些线路上去。或喜或悲,或快或慢,总要继续面对和前行。观众还是那样地观看,但在演出中,传统的观看焦点时不时地又涣散了,表演在演出空间里随处发生,随处都有可能聚焦,但却也只是平行发生着的内容。 演出结束后有观众问导演,他如何看待草台班这些不是职业演员的演出者们?导演回答,在他的剧场里,他希望观众看到的是人,而他面前的这些演出者,正具有他所理解的人的丰富性。     人手拉着别人的手在一起/人手提着别人的脚在一起/人手揿着别人的头在一起/人手叉着别人的颈在一起……人骑在别人身上在一起/人被别人骑着脖子在一起/人踩着别人的脚在一起/人被别人踩着脑袋在一起/人抱着别人在一起/人压着别人在一起   ─《共和笔记12.5》剧本
    (文/赵川 赵川:戏剧工作者、评论家)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