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哈姆雷特》观演手记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9:04 点击:
一、似是故人     看一场话剧,从某一个时间点以后,对我来说就成为一种颇为奢侈的享受。虽然与首都剧场只有一个城区之隔,但亲近的次数却极为有限,所以很惭愧的,我根本不算是一个话剧爱好者。甚至对这如雷贯耳的《哈姆雷特》,也没有真正从头到尾拜读过。但从有限几次的话剧观演中,我仍可以感受到话剧这种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巨大不同。因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它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激情,更加强烈,你几乎可以触摸它的形体,可以感受它的呼吸,可以回应它的期许,可以同它一起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梦境。所以,它更值得期待,也更值得回味。     对于这场《哈姆雷特》,因为对莎士比亚的尊敬和崇拜,因为对《哈姆雷特》的熟悉和陌生,因为对主演的关注和希冀,我的期待更多,也更深。为此,我选择了首演。虽然首演可能因为初试啼声难免会出现青涩和稚嫩,但蓄势已久的渴望,饱满的激情,新鲜的活力,以及对观众肯定的期待,都有一种特别的光彩和吸引力。同样的,我渴望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完成的作品,也期待在第一时间送上我最热切的祝贺。     10月1日的傍晚,我很早就来到了首都剧场。这座淡金色的带有俄式风格的建筑,仍然象我很久以前来过的那样高贵而从容,沉稳而厚重。虽然来的不多,但这里始终给我一种莫名亲近的感觉。想一想我这一次与话剧的相约是因为邵笛,02年我第一次走进人艺看小剧场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因为杜长河。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而时光已经过去了6年。年轻帅气的时尚青年阿泰也已经成长为高贵英武的英伦王子哈姆雷特,感受到这岁月的成长与成熟,我不禁在微笑中感叹了。CDN-WWW.2586.WAng     进入大门,经过安检,右侧的橱窗里演员的定妆照和彩排的剧照吸引了我的视线。这一次的化妆并没有象以前演外国剧目那样为演员戴上金色的假发,甚至王子的发型就是王斑本人清爽而帅气的现代短发,但从照片上看去,却好像更舒服更自然,与西式古典华丽的宽袍大袖并无不和谐之感。     走进剧场,我的位置在12排的正中。因为是第一次从网上订票,忘记了说明要尽量靠前的座位,所以虽然是正中,但与舞台的距离已是这一区的最远,幸而我有准备的带了望远镜。下次订票的时候一定记得要前排的位置,也许,第一排更好。     可能是我进来的较早,剧场里坐的人并不算多,安静的有些失真。望着有些空旷的空间我忽然担心起上座率来。毕竟“十一”黄金周有太多的人出去旅游,有太多的演出在同一时间进行,而且,又有林兆华即将推出的由濮存昕、高圆圆等明星阵容出演的同一剧目追击在后,这一版日本导演、王斑、程丽莎领衔的《哈姆雷特》能否成功把握住观众的关注,并将他们吸引到这里,我没来由的悬起了担忧的心。     但是随着时间的临近,周围的人声翁然起来,座位渐渐满了。突然的一阵小小骚动,我看到了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到来和濮存昕的出现,加上中间几排显而易见的贵宾,给这场演出增添了隆重而热闹的感觉,更加深了我对这场演出的期待。     开场的钟声终于悠扬悦耳的响起,灯光暗了下来,音乐从远处逐渐宏大高昂,一场舞台艺术的盛宴开始了。
  二、梦境的繁花     平滑如镜的黑色舞台,从后方微微向前倾斜着,灯光打在上面,亮的好像要照出人影。几道如跑道般白色的实线以更加倾斜的角度伸向远方,将视线引入更深的舞台空间。两侧黑色镜面的高大立面,时而转化为殿堂的大门,时而转化为花园的建筑,以最简洁的结构展现了舞台空间的美感。听说这是英国人的设计,还得过大奖,果然是一种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而且这一次,各个场景之间的衔接是不拉大幕的,保持了观众观剧时情绪上的完整性,同时也对舞美道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终于,演员出场了。深夜显幽灵,叔父新加冕,先王揭阴谋,装疯伤情人,演戏巧试探,误杀情人父,剧情一幕幕的展开。英若诚先生翻译的隽永的文字从演员的口中说出来,思想的深邃,诗一般的韵味,哲理一般的悠长,抑扬顿挫的,充满了新鲜生机的娓娓动听。     “人类是多麽了不起的杰作啊,多麽高贵的理性,多麽伟大的力量,多麽优雅的举止,多麽文雅的举动,行为上像天使,智慧上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这泥土塑成的生命又算得了什麽?……”那些冗长的句式,那些繁复的修辞,在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嗓音衬托下,仿佛一串串闪亮的珠玑,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回荡在剧场的空间里。     这一版的王子,并没有重复以往单纯、忧郁和意志狂乱的定位,而是从更人性的角度出发,以善良的天性与复仇的烈焰厮杀,不愿沦为和叔父一样以谋杀进行复仇的人的痛苦,清醒而深刻的,一次一次延宕着他实现对父亲的誓言的脚步。我被演员们层层深入的表演感动着,深陷其中。空气中的郁闷一层层堆叠,那种铺天盖地的阴暗氛围,从舞台上弥漫出来,象层层乌云,重重的盈满观众的心里。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还沉浸在纠结不去的沉郁中,那种心灵上的纠缠非但没有因为剧场灯光的亮起而消失,却更有一种无从爆发的无力之感。     我长舒一口气,起身出来走到前厅。导演浅利庆太先生正站在前厅人群中。他是一个典型的日本老人,不高的身材,整齐而花白的头发,出乎寻常整洁的服饰,谦和却又执着坚定的神情。他专注的倾听着对方的话语,微微点着头,偶尔回答,也是不高的音调。我站在远处,看着他默默的穿过休息厅,走进通往后台的侧门。看着他笔直的背影,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版的哈姆雷特化英式的阴郁纠结为东方的隐忍内敛,那是日本文化在其中的调和。     再开场,海上得脱险,情人断芳魂,墓地起冲突,悲情大结局。众人的服装越来越暗淡,而王子的服装却越来越明亮,在奥菲莉亚唯一的一抹亮色消失之后,更显示出他超越众人之上的卓然。剑声铿锵,向阴谋黑暗回以光明磊落,用生命捍卫高贵与自尊,倒下的王子终于以自己为代价完成对父亲的承诺,同时也回归了理性的道德。士兵抬起他的身体,以庄严的仪式送他尊严离去。平静的脸庞与交叠在胸前的双手,在旗帜的护卫下,他的悲剧以及众生间所有的悲剧,终于达到了极致。  
  没有雷雨倾盆的淋漓,没有伤痛过后的无力,我仿佛看到黑色的土地上开出血色的繁花,那么触目,那么惊心,我按住我的胸口,喘不过气来。   三、静静的惊涛     走出首都剧场已是深夜,橙红色的灯光勾勒出寂静的街道。秋天的风凉凉的刮过来,带着最美季节的清爽与舒适,拥抱着我因沉浸于悲剧撕裂之美而伤痛不已的心。     拉开一点距离,从被感染的心绪中慢慢挣脱出来,我开始回味刚刚看过的这部作品。     无疑,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名著剧本本身的恒久魅力,悲剧仪式般的美感,始终震撼后人的心灵。英伦的哲理思考,日本的精益谨慎,中国的文化韵味,三者形成整部剧浓郁的人文气息。继承传统,不用现代的方式解构剧本,保留古典戏剧最灿烂的精华,发扬创新,用现代人的眼光浓缩剧情,突出矛盾。创作的诗意浪漫与制作的严谨求实同在,日本导演手法的含蓄内敛与人艺演员表演的厚重激情共生,使得这部戏既古典又现代,既与传统一脉相承又耳目一新。这种在古典中创新却又表现的如此和谐统一的气质,让我深深的陶醉。     同时英国舞美大师约翰·贝里专创新设计的舞美和服装,衬托东方人黑头发的特征,又与西式古典风貌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众人的宽袍大袖,王子的牛仔制服,众人的卷发垂耳,王子的青春偏分,同处一台,却丝毫没有觉得突兀,保留了古典的高雅神韵,同时又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之气,在和谐统一的气质之中释放一层更现代的气息。     台词一向是人艺的强项,这一次更是如此。说起来有些汗颜,我以前没有完整的读过《哈姆雷特》的剧本,知道的,仅仅是那几个著名的词句。而且那些抑扬顿挫的哲理之句,没有场景的配合,没有演员的激情创造,显得既冗长又久远。但这一次,当这些台词从人艺的演员口中说出,它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新鲜感,厚重的韵味中激扬着戏剧的张力,冲击着我的耳膜和我的心灵。这就是话剧中最奇妙的二度创作吧。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全台的表演让我想起京剧中讲究的“一棵菜”精神,演员、音乐、舞美全体演职人员, 不分主次, 严密配合地做好本职,为观众献上一出完美的舞台作品。     这其中王斑的表演很出彩,看得出其中的用心和领悟,尤其是把哈姆雷特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展现为善良之心的在高贵的人性与复仇的责任之间的斗争,让这个角色更深入动人了。剧中大段的台词和激烈的形体动作很容易流于表面或者过于舞台腔,但王斑的表演有足够的说服力,除了开头有点端着,后面一直都很流畅,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王子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他的声音也比较有特色,在专业的吐字发声之外,还带有一层青春的生的气息,这让他很容易就从暗色的背景中凸现出来。     程丽莎很青春很纯情,是奥菲莉亚最纯洁美丽的体现。     其他的演员也决不失人艺的水准。决斗那场戏中两个人的击剑动作非常优美,无论是姿态还是动作都十分潇洒。最后王子死后被士兵抬着离开的场景如仪式般庄严肃穆,彰显了悲剧的美。     当然,作为首场演出,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也有一些微小的缺憾比如开场包括王斑在内青年演员都有点端,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可以看得出来演员投入其中,而观众也被牢牢得吸引住了。     临近家门的时候,我收回我的思绪,微笑了。有不断创新的剧院和才华横溢的演员能够召唤我们去关注话剧热爱话剧,是我们的幸运,也是话剧的幸运吧。(作者:语冷)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