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士为知己者死”的今之思考——《刺客》观后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9:04 点击:
  8月4日,我观看了新编原创历史剧《刺客》。这部由林兆华导演、谭盾作曲、何冰/濮存昕领衔主演的话剧,除了全明星的豪华阵容外,一些于我而言全新的东西更令我兴奋。
    戏剧风格 
    关键词:林氏、实验
    林兆华导演的作品从现实主义风格话剧、前卫剧场到戏曲和歌剧,可谓风格类型多样。以往看过几部他的作品,如1999年的《茶馆》、2000年的《风月无边》和京剧《宰相刘罗锅》等,总的来说还都是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这次看《刺客》,是首次接触林氏的实验风格戏剧,许多象征手法和程式化的运用使全剧更加紧凑、精炼,给人全新的感觉!
    舞美设计
    关键词:简洁、凝重
    一改林氏作品以往的写实和唯美,仅以两道简洁而凝重的漆黑高耸的城墙构成整个舞台的布局,再无其它修饰。由台口向舞台深处延伸的城墙高高耸立,从视觉上给人以紧张、压抑之感;而黑色,是先秦时代威严、忠诚的象征,更烘托了该剧“忠”和“义”的主题。
    台词设置
    关键词:即兴、灵活
    先前曾见有媒体报道,《刺客》的排练将颠覆传统,导演要求演员要有即兴发挥、力求每一场都演出不一样的东西,以至于直到首演前几日,主演濮存昕“还没背完台词”——现在看来,《刺客》真的做到了。cdn-WWW.2586.wANG当然,也正是由于临场发挥的缘故,很多时候事先准备好的英文字幕不能与剧情吻合,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
    演员功力
    关键词:应变、高强度
    《刺客》的剧情并不复杂,全部矛盾冲突都围绕刺客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展开,涉及的人物也很有限。没有奢华的舞美服装、眼花缭乱的灯光和喧宾夺主的音效,演员的表演功力展露无疑。演员根据现场状态随时调整、从容应对,更令观众对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和默契配合肃然起敬。应该说,全体演员的表演都是高水准的,一如北京人艺一贯的品质。两位主演则更是技高一筹!
    近年鲜在人艺话剧舞台露面的何冰,此次回归,一改以往戏路,扮演重义轻生、寡言无畏的刺客豫让,着实给了观众一个惊喜!正如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描写,这个豫让话不多,但却句句体现着先秦时代“杀身成仁”的凛冽气质;与之对应的,是对演员体能的高强度要求,大量比言语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斗争都要通过形体表达出来。这些,何冰都做到了——当他“漆身为疠,吞炭为哑”,当他说出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当他欲请襄子之衣击之以致报仇之意、最终精疲力竭伏剑自杀时——我们相信,这,就是刺客豫让。     观后反思
    关键词:纯粹、人文
    这个以“三家分晋”为历史背景展开的故事,带有鲜明的先秦思想烙印。正如剧中所说,“重名轻生是这个时代的时尚”,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刺客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客,实质上都是在用以卵击石式的方式悲壮行刺,来实现或卫道、或忠君、或守义的理想。这其中,豫让恐怕算得是最极端的一个了。
    仅仅是为了同样以国士的方式报答智伯——一个暴虐成性、驱逐君主、排挤忠良,当初却曾以国士方式对待自己的谋逆晋臣——便三番五次、甚至不惜自残毁容以行刺赵襄子来为其报仇。没有铲除暴君安抚天下之类的政治目的,仅仅一句“士为知己者死”,构成了豫让行刺的全部动机,正所谓“舍生取义”是也。
    后世敬重豫让,感动于他的“舍生”。然而,作为今人,我们不得不考虑:这堂皇的“取义”背后,是否真的有价值?“士为知己者死”固然不错,但豫让为之慷慨赴死的所谓“士”又是否真的是他的“知己”呢?我想,答案不是肯定。“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个貌似充分的行刺理由,究竟和“愚忠”又有多大分别呢?全然不念赵襄子的宽仁有道,明知自己被杀的主公是暴君,却还要义无反顾为其报仇,仅仅因为他“国士遇我”,而终落个“伏剑自杀”的下场,真的就死得其所么?何其悲哀!
    相信编剧徐瑛先生编写此剧的初衷也决不是要单纯地宣扬什么舍生取义、什么“士为知己者死”。在物欲趋占主导、见利忘义、宣扬“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人生哲学的现实社会,刺客豫让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须臾的感动,让我们重新思考道、义和利益的关系,重新审视人文的命题。在今人看来,豫让是愚蠢的,但恰恰是他信守“义”字当头做人原则的纯粹造就了这个愚蠢而悲壮的结局。当今社会,发展多元且迅速,人们也随之变得复杂而浮躁。何不停下匆匆的脚步,细细品一品《刺客》,让我们疲惫紧张的灵魂享受片刻纯粹的洗礼呢?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