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话剧不应靠影视明星“吃饭”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4:09 点击:
  近日,由刘晓庆主演的话剧《风华绝代》在太原演出时卖出了2980元的高价,票价直追演唱会。不只是《风华绝代》,春节期间,话剧市场纷纷打出“明星牌”,希望搭上贺岁档这班票房快车,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院。然而,动辄上千元的演出票价却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其实,“明星话剧”早已是一发不可收拾,姜文演《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陈佩斯演《托儿》,葛优演《西望长安》,刘烨演《琥珀》,何炅和谢娜演《暗恋桃花源》……越来越多的影视明星登上了话剧舞台。(2月16日《光明日报》)     话剧是综合性和浓缩型的艺术,对导演、编剧、演员以及舞美等各方面,有更多的专业化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比如表演,影视表演是非连续性表演,只要自然平实、生活化即可,而话剧表演则要求有角色感和舞台艺术性,更注重潜移默化、揣摩打磨。比如濮存昕演出话剧《李白》,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场演出的不断磨炼”,才达到了“把李白内化到自己身上”的一种演出状态。从吸引眼球上来说,“明星话剧”有用,有效,但终归有限。短期内它也许能够带来较好的市场效应,但实际上这些影视明星和角色需求、话剧氛围以及文化格调总有些隔阂,无法一下子沉浸到艺术情境中去,难免会对话剧的演出水平、艺术水准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实,这种“拉郎配”式的做法本身就是艺术浮躁的表现,不在自身的艺术功底上下功夫,而更愿意打“话剧影视混双”,急功近利,看似热闹炫目,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华而不实。Cdn-wwW.2586.WANg因为缺乏真正的艺术内涵,这样的作品肯定“行之不远”。如果这种做法成了一种所谓的时尚,难免会让绝大多数观众认为,原来话剧就是“这水准”,这种演出风格反而降低了话剧的社会影响和艺术感染力。所谓“欲速则不达”,用在“明星话剧”上,同样是这样。     曹禺先生曾指出:“‘人艺’演员,应该是学者型的演员。”反映到话剧表演中,就是说,不仅话剧演员应该具有书卷气,敬畏艺术规律,整个话剧团体都应有求知好学的知识氛围,打造一个扎实厚重的“文化地基”,哪怕打磨某个作品需要较长时间,剧院和演员也不厌其烦,如此这般,才是对艺术规律最大的敬仰和尊重。比如北京人艺就是这种理念的积极倡导者,走出了像于是之、金雅琴、林连昆、蓝天野、黄宗洛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正如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所说:“我们不奔着市场,我们奔着品质去,我们应该有我们的担当。”     如果当下的话剧院和演员,都能有这种文化坚守,耐得了寂寞,受得了磨炼,多提升文化内涵,精品自然会应运而生,而话剧也终将回归本位,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