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岁末年初话剧市场红火二三线城市票价虚高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4:17 点击:





    岁末年初,话剧市场可谓红红火火。《大宅门》《喜剧的忧伤》《恋爱的犀牛》等优质话剧拉开了2013的开年大“戏”,但不菲的票价,让人看了后也有点甜蜜的忧伤。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票价往往高于一线城市,引发舆论关注。最近,北京人艺话剧《喜剧的忧伤》到南京巡演的高票价,就引发了讨论。     同样一部话剧,二、三线城市的票价为什么会高出北京、上海?是什么让票价居高不下?     A     二三线城市票价为何高于北京、上海     早就听说陈道明、何冰主演的《喜剧的忧伤》极受欢迎,南京大学大四学生小方得知《喜剧的忧伤》要来南京巡演,早早关注着卖票信息。但看到学生票价竟然要180元,小方不免有些失望,“需要戏剧滋养的我们,却买不起票!”     据悉,《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知名剧作家三谷幸喜的剧本《笑的大学》,讲的是二战期间的日本,一个剧团编剧和剧本审查官之间发生的故事,北京人艺对原作进行本土化改编,由陈道明、何冰两位明星出演。cDN-www.2586.Wang业内人士评价 《喜剧的忧伤》:上乘的剧本,精湛的演技,优良的品质,是最近几年不可多得的佳作。     《喜剧的忧伤》中文版自2011年在北京人艺首演,一直保持着人艺票房前三名。2012年,该剧在北京创造了开票两小时售罄、536万元票房进账的记录。     即使一票难求,该剧在北京的学生票也只是40元,最高票价是880元,到了南京为什么就变成平均票价过千元了呢?     就《喜剧的忧伤》的票价,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在去南京的火车上接受了电话采访。崔宁此行和濮存昕、陈道明、何冰一起,于1月18日召开发布会,宣布在南京上演的《喜剧的忧伤》将200万元收益全部捐给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用于支持大学生戏剧的发展,深化培育话剧艺术市场。     事实上,多年来人艺一直坚持着低票价,从2002至2012年10年间,以10元起至40元的票价坚持学生公益场演出达224场。即使在《喜剧的忧伤》热演时,也坚持安排了学生专场。     据了解,《喜剧的忧伤》南京站用的布景都是新制作的。戏在外地演,还会产生道具搬运费用、场地费用、演员巡演期间的吃住费用等,演出成本都会大大增加。南京站的票价,是经营方考虑多种因素后核定的,人艺并没有票价的限定权。     高票价也受到当地话剧市场经营环境的影响。像《恋爱的犀牛》《青蛇》等剧到外地巡演的票价普遍高于北京、上海。在南京,《弹琴说爱》《贾宝玉》等商业话剧在北京最高票价是580元,在南京则达到880元。话剧《风华绝代》南京站的最高票价也是1680元。由此可见,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经营环境的确比不上一线城市。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话剧市场,是通过好的剧目吸引观众买票看戏,用演出场次、频率降低票价、回笼票房。北京、上海因为戏剧资源丰富,竞争相对激烈,市场渐渐走向成熟,票价也在降低。而很多地方的话剧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运作并不十分市场化,票价居高不下。     以南京为例,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南京演出的话剧不超过30部,每台话剧的频次不超过3场,演出的剧目不多,场次不够,每台演出成本自然高。有明星参与的优秀话剧资源更是稀缺,票价定得就更高。     B     赠票普遍,唯票房论正在蔓延     追问高票价的原因,赠票无疑是深层根源之一。     在我国,一些观众还没有形成买票看戏的习惯,赠票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北京的话剧制作人说,关系单位、主管部门、安保、同行、媒体都需要赠票,往往戏还没开始售票,就会接到很多单位要求赠票的电话。     每到逢年过节,不少企业用演出票来馈赠客户、职员,票价越高送出去越有面子。上海某银行员工小刘在提到赠票时说,他们的赠票会由单位埋单,不会让经营商亏本。但客观上,高价赠票拉高了票价,造成了票价虚高。     著名话剧制作人袁鸿指出,地方剧院希望用一两场演出收回一两个月的运营成本,更是在票价走高的趋势上添了一把火。“话剧市场唯票房论的风气在蔓延,地方剧院没有用常态化思路经营,就场租费用而言,在北京是3万元~5万元,地方剧院一般会上涨30%左右,广州有的剧院一场演出的场租甚至到了20万元。”     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说,中国话剧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大剧场和小剧场并存的局面,从文化生态环境考虑,小剧场在面向市场方面做得相对好一些。大剧场经营存在超前消费、跨越式发展现象。“大剧场在建立经营伦理,形成行业规范方面更要起到引领作用。”杨乾武说。     杨乾武指出,目前话剧经营特别是大剧场普遍存在着高票价、短档期的模式,看戏的观众多是来看热闹,真正爱看戏的观众看不起。     C     增加场次,降低票价,形成常态化     “突破市场瓶颈,挤掉市场泡沫,国营剧院在话剧市场规范中需要带好头,鼓励更多的普通观众进剧场,培养市场良性发展,形成观众买票进剧场消费的模式。”杨乾武介绍,欧洲的国营剧团一般采用三三制模式,政府资助、社会资助、票房收入各占三分之一。用票房收入来弥补国营剧团收入的不足,每年票房收入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艺术总监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的预算、剧场账目都公开透明。这些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借鉴。     “最近,在伦敦西区热演的戏剧版《双姝怨》因贵宾专座85英镑 (约合850多元人民币)被英国观众及业内人斥为奢华虚高、过度提高商品价值、‘欺诈剥削’消费者。”杨乾武建议给话剧行业设定最高票价,形成行业规范和自律。     袁鸿关注的是话剧市场的常态化。“一年花四五百元看一两场话剧打牙祭不是常态,让喜欢看戏的人能够进剧院看上戏才是常态。”     袁鸿认为在国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票价属于“正常”,其全年演出的票价,大小剧场90%以上是80元~200元,每天还有最好座位大剧场20张,小剧场10场只卖50元以及很少部分VIP票280元~380元。所有公益场(全年大剧场共24场)全部80元,大部分演出提前半年活动日购票,均半价。     袁鸿建议应坚持驻场演出,名团名剧目需要每年演、演多场,把成本摊低,把票价降低,鼓励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让市场理性发展。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