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4:21 点击:
    又到了岁末年初的演出旺季,查询演出信息可以发现,音乐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北京这边上演的有汉化版的经典音乐剧《猫》、《我,堂吉诃德》以及原创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等,上海那边还有引进的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是演出安排、票房情况,还是观众反应,音乐剧市场似乎都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之态。       可以预见的“大蛋糕”       在音乐剧演出市场上,音乐剧《猫》中文版和《妈妈咪呀!》中文版的表现可谓相当抢眼,据出品方亚洲联创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1.3亿元,这一数据似乎也在印证着亚洲联创的判断——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与他们有相似看法的人并不乏见,刚成立两年的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一直将重心放在音乐剧的引进与制作上,两度推出音乐剧《我,堂吉诃德》。       亚洲联创与七幕人生都可以被视为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掘金者”,尽管从体量和规模上看两者完全不同,亚洲联创是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韩国希杰集团三大机构联合投资成立的文化公司,而七幕人生是一家微型民营公司;亚洲联创制作的音乐剧,成本都以千万元计,七幕人生制作的《我,堂吉诃德》,投入成本不及前者的1/10。在这迥异的背后,两者唯一相同的地方,也许就是他们对中国音乐剧市场前景的乐观与信心。Cdn-wWW.2586.wANg       评价或预测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大体有两个参照体系,一是对比非常成熟的欧美音乐剧产业,另一个是参照日本与韩国的音乐剧市场。音乐剧演出最频繁的地方是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在美国或英国,音乐剧的研发与回收过程相对缓慢,周期较长,但一旦制作成功,回报率相当确定和可靠,像《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这样的著名音乐剧,都已经持续演出二三十年,累积的票房收入远高于像《阿凡达》这样的电影作品,所以在欧美国家,许多投资人将音乐剧视为金融产品,拿来和电影、房地产、股市相提并论;而日本和韩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也已经确立了自己完整的音乐剧产业链。据日本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王翔浅介绍,截止到2012年7月,四季剧团于1983年引进并制作的日文版《猫》,累计演出已达8213场,排名第二的是音乐剧《狮子王》(8000场)。       中国观众基数远远大于日本或者欧美国家,一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中蕴藏的消费潜力难以估量。而与广阔的市场潜力不相对应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出现非常成功的音乐剧品牌,全国还没有一座专门用于音乐剧演出的剧院——这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似乎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等人切分,而谁能占据先机,谁就能掘出这块庞大市场的第一桶金。       引进音乐剧本土化的两种路径       尽管看上去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前景良好,但真做起来并不容易,亚洲联创负责人田元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而中文版《猫》和《我,堂吉诃德》,可以视为两种不同的本土化路径之缩影。       不论是中文版的《妈妈咪呀!》,还是中文版的《猫》,都是在得到授权后,将音乐剧的台词改编成中文,起用中国演员,但剧情、角色设置、音乐都必须遵循原剧范例,其他诸如舞美、服装、道具等则需要根据授权范围不同得到不同权限。比如《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但《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曾获美国托尼奖的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       简而言之,看上去这两者的区别好像就是“中国演员说中文”和“中国演员说英文”那么简单,但事实上,这两者都分别有各自的难度与独特价值,音乐剧文本和唱词的改编难度并不亚于改写一个剧本,而中国演员用英文表演,其难度也不亚于让外国人学说相声。但前者的价值在于能够让音乐剧更好地“落地”,利于观众接受和理解,更适合做全国性的推广与普及;后者的意义在于能够让观众欣赏到纯正的经典音乐剧,英文唱词其中包含的某些意味和韵味,是中文无法翻译出来的,同时也能培养出英文音乐剧演员,这点至关重要。从观众的反馈上,也可以看到不同演出形态带来的不同反响,中文版《猫》的演出现场,观众更在意被“中国化”的猫会不会引发自己的共鸣,比如故意设计的京味台词会让观众会心一笑;但在《我,堂吉诃德》演出时,观众会在意演员的英语发音是否纯正,而不太关注其中的段落有没有被本土化。       是“风车”,还是奇迹?       王翔浅将她对日本四季剧团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艺术与经营的奇迹——浅利庆太和他的四季剧团》,用“奇迹”一词来形容日本四季剧团在音乐剧领域上所取得的成绩,而这种“奇迹”会不会也在中国诞生?是许多关注音乐剧产业的人非常好奇的假想之一;与此相对的是,在音乐剧《我,堂吉诃德》里,男主角堂吉诃德将风车误认为庞大的怪物与敌人,冲上去厮打一番,结果鼻青脸肿地摔回来。今年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会出现奇迹,还是会出现“风车”?       1月20日,《我,堂吉诃德》结束了第二轮的40场演出,现在七幕人生已经开始思考今年该制作或者引进什么新的音乐剧剧目。对于中文版《猫》而言,这个冬天看上去应该不会难熬,微博搜索关键词,各种赞扬和晒合影照片几乎可以刷屏,尤其圣诞节与元旦节接连而至的假期,中文版《猫》的门票看上去更像是一份不错的节日礼物,这似乎也证明了经典品牌的巨大号召力与独特魅力,当一只只造型各异的“喵星人”出现在剧场里的时候,总能让不少人开怀大笑。       关于音乐剧可以预见的景象是,接下来,北京、上海的音乐剧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引进剧、改编剧、原创剧都会出现,各种资金也会在这个市场里相互博弈,不论前面是奇迹还是“风车”,都会有人,带着不同的理由、扛着不同的旗帜往前冲,试图抢着跑过那道成功的终点线。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