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编制不是困难剧团的救命稻草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4:24 点击:
    以平民视角著称的“全国戏剧文化奖”,1月8日公布了第八届“剧本奖”和“戏剧理论评论奖”的获奖名单,18部获得金奖的大型剧本没有来自知名院团的作品。1月9日,有媒体在报道此新闻时,为了说明该奖对中小剧团,特别是对一些濒临消亡的剧种和即将解散的剧团的重大作用,引用了该奖评委会主任曾献平的一句话:“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在获奖前已经解散了,但获奖后,当地政府给了60个编制重组剧团……”       因为该文章对此“经验”缺乏必要的时间介绍,这条总结于2010年初的“获奖—编制—救团”线路有可能在今天放大了编制的作用,因此笔者有必要多一言:救团于危困、促使院团强大起来的绝不是编制,而是老百姓爱看、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过硬作品。       如今,虽然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但一些基层院团,特别是一些运营状况并不好的院团吃编制饭的情结依然浓厚。因工作关系,笔者接触到的有些院团现在给出的发展线路依然是:政府给编制,院团有生计,好戏排出来。否则,缺吃少穿,人心不稳,难有新戏、好戏创排。       这种思维依然顽强,一方面因为相关院团从市场上获益少、在竞争中处于劣式,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地方政府的扶植方式有关。CdN-WwW.2586.wanG事实上,“曲线编制”并不是个案,文艺院团转成企业,人员却进了诸如文化馆、研究院等有编制的地方。看人家“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不少“被动”改制的院团难免对编制依然痴迷和想入非非。       要想消除上述不好的倾向,建立“重作品、轻身份”的政府采购模式,不失为方法之一。具有好作品的院团,不但老百姓喜欢,政府也会购买更多的演出场次,这样的竞争理念有助于消除剧团对编制的迷恋。       需要补充的是,重组的日照市艺术剧院2010年已完成改制,成立了日照皓方演艺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为精品打造、艺术生产、商业演出拓宽了新境界。”其院长不久前这样对媒体表示,当初获奖的《毋忘在莒》也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一出戏救活一个剧团”并非传奇,只是别误用“编制”替代了“作品”,让这份传奇在人们的羡慕中变了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