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浅创作”让艺术远离思考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4:40 点击: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从2012年3月起组成课题调研小组,对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上海戏剧创作及编剧现状进行调查。近日出炉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原创剧目表现平平,不仅数量少,能够“既赢市场又赢口碑”的更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促进上海戏剧原创的繁荣,上海文艺界各专家汇聚一堂展开集体 “会诊”,为困扰上海戏剧界的 “剧本荒”“人才荒”寻求解决方案。     缺少大气磅礴的时代力作     调研显示,2010年至2011年,上海市、区两级院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创作演出的总剧目数为355台,其中原创剧目94台,不到剧目总数的三分之一。不仅数量少,质量也鲜有突出者。     不可否认,上海这两年的戏剧创作,力度和成果均难以和前些年相比:近两届中国戏剧节上,上海成绩平平,唯有越剧《秋色渐浓》及话剧《梅兰芳》获奖;2012年5月进行的两年一度的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上海地区推选活动中,多家国字号院团自动放弃申报,评委更表示对两年来上海报送的原创剧本感到失望;去年9月上旬中国剧协公布的最终八部获奖名单里,上海仅有赵耀民以《志摩之死》在全国12部“提名”作品中占得一席,成绩为历届最弱;在最近国家“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上海戏剧亦无作品入选……虽然沪上民营院团在演出市场日趋活跃,但受到人、财、物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拿不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佳品力作。CDn-wWw.2586.waNG正如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所感叹的:“缺少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搏击时代风云之作,上海戏剧创作大多是表现茶杯里个人感情得失的小家子气作品。 ”     泛娱乐化让作品缺魂少魄     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获得掌声、引发思考,然而,上海数年来已鲜有原创作品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专家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近年的戏曲演出常刮“定向创作”风,滑稽界尤甚。这些作品虽有演出场次,却难免有情节牵强附会、人物性格不真实的缺点。这种对具体政策的图解宣传有损艺术创作,不仅难获观众认可,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剧团的原创能力,不宜提倡。     相较之下,“泛娱乐化”现象更值得重视。为了追求减压“笑”果,一些演出不惜加入庸俗无聊的、不健康的、“打擦边球”的内容。著名编剧黎中城表示,追求笑声本无错,但事实上像《顾家姆妈》《喜从天降》这样的好戏还是凤毛麟角。“纯娱乐”实际上抽掉了戏剧艺术的灵魂,使之沦为“声色犬马”的附庸。     去年,北方昆曲剧院的新作《红楼梦》来沪,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这也让许多上海专家反思:正是缺乏全新的创作理念,缺乏对当代观众审美的正确认识,让上海文艺创作失去了如此优秀的创作题材。     生活是艺术最好的老师     “浅创作”时代,创作者脱离现实、闭门造车,走不出“艺术小天地”,剧本一定肤浅浮躁。著名话剧编剧宗福先指出,现在戏剧题材比较单一,90%的文艺工作者都避开现实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寻找安全、保险、离当代比较远的题材。著名越剧编剧吴兆芬则认为,戏剧单一和老化问题不仅表现在创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上,也表现在作品单一和视野不够开阔上,特别是眼下一些上海本地年轻编剧原创剧本,急需补充文学素养。     面对这份历经大半年完成的调研报告,市文联、剧协也计划,协调组织与文化发展基金会人才基金合作,建立戏剧创作人员下生活基地机制。 “创作人员深入生活、贴近民生、感悟时代变迁,才能为创作积累生活素材。 ”剧协工作人员介绍。今后,“下生活”机制不仅将常态化,更会有聚焦某一题材的重大突发活动。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