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数量和票房 前所未有的丰收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4:57 点击:



















    今年北京的戏剧舞台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票房,都可以用“前所未有的丰收”来形容,随着北京各类型剧场建设的加快,每天晚上在北京上演的相声、音乐会、话剧、戏曲、歌舞剧等演出多达上百场,夸张一点地说,如果没有偏好,会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患上“选择恐惧症”。CDN-WwW.2586.wanG     近日,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首都剧院联盟秘书长吴然宣布,截至目前,今年在北京的营业性演出即将突破两万场,票房达到15亿元。这两个数字着实让人看着振奋,这说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兜里的钱包鼓了,除了在家享受免费的电视节目和上网娱乐,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到剧场里参与群体性的艺术生活。     除了令人欣慰的演出市场票房和演出场次双双高开的数字,今年戏剧界最大的事件就是北京人艺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茶馆》、《李白》、《窝头会馆》、《哗变》、《喜剧的忧伤》等诸多新老经典剧目上演,都是一票难求的场面。此外,专门以“北京精神”的命题之作《甲子园》因为六位平均年龄78岁的老艺术家聚首,也备受关注,并紧急加演一轮。这两年北京人艺的票房几乎翻番,明年还将有《白鹿原》、《小井胡同》两出重量级大戏复排上演。另外,因为今年北京人艺五部大戏在上海演出收到良好效果,明年也将继续实行“走出去”政策,《茶馆》这样镇团大戏也将赴深圳等地巡演。这在北京人艺历史上都是可以留下一笔的。另一大国有戏剧院团——国家话剧院明年将推出的话剧《大宅门》,由郭宝昌亲自执导,也令人非常期待。     还有,今年的9月19日,是小剧场话剧运动在中国30年蓬勃发展的纪念日,林兆华30年前执导了引起巨大争议的《绝对信号》,今年排出一部众口一词赞叹的《天鹅之歌》,敢于颠覆自己,敢于挑战传统,正是林兆华的过人之处。这三十年,中国话剧、小剧场戏剧都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观念乃至世间百态无所不包。     戏剧舞台从来都是一个流水的营盘,当它繁荣时,自然聚集了更多“正能量”,吸引着影视大腕们的回归。今年就先后有王姬、丁志诚、刘晓庆、黄渤等交出戏剧优异成绩的答卷,他们的光彩并未因为多年远离舞台而黯淡,这一刻,当舞台上的聚光灯照耀他们的时候,他们光芒万丈。同样,有人得意也有人难过,今年戏剧舞台痛失李默然、黄宗洛、叶子,编剧李龙云,但他们不会被遗忘,都会载入史册。     繁荣的背后 创作仍是道坎儿     2012年终盘点戏剧篇     (图2)《甲子园》     (图3)《活着》     (图4)《贵妇还乡》     (图5)《情人的外衣》     (图6)  十大昆曲名家北大雅集     今年话剧舞台的大丰收,让观众看到不少好戏,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到繁荣的背后,真正的戏剧创作还是很困难的。在写这篇总结稿的时候,几乎翻遍今年国家大剧院、首都剧场、保利剧院等演出重地全年的节目单,发现好的原创剧目少之又少。舞台,就是一门充满魅力也充满遗憾的艺术,很难想象如果《甲子园》没有了这些老演员,《窝头会馆》没有了全明星的五星阵容,《喜剧的忧伤》没有了陈道明,还会是一台台好戏吗?所以,观众们,抓紧看戏吧。     五大好戏     人艺“六老”《甲子园》     今年是人艺的60大庆甲子年,《甲子园》为院庆而作,同时也是紧扣“北京精神”的命题作文。该剧由六位老艺术家倾力出演,是这出戏最大亮点,也许《甲子园》就是他们告别舞台的作品,无论是贯穿两个多小时戏份最重的蓝天野,还是最幽默风趣的朱旭以及优雅温婉的吕中,还是出场不多却绝对出彩儿的郑榕和朱琳,观众看的不仅是这出戏,更是他们的戏剧人生,与北京人艺息息相关的戏剧人生。     此外,编剧何冀平继《天下第一楼》之后,再次回到北京人艺,担任荣誉编剧001号,这出戏包含了她这些年海外生活的阅历和体验,是她从艺术青年到成熟中年的生命感悟。一位编剧能为一个伟大的剧院贡献两部重量级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孟京辉话剧《活着》     这些年来,孟京辉从未停止过实验戏剧的脚步,无论大剧场还是小剧场,总带给观众不少新鲜感。但《活着》堪称是一部孟京辉戏剧创作中里程碑的作品,他在该剧中完全吃透了余华的《活着》,表现的是余华小说的精髓,采用的却是孟京辉独有的审美方式和戏剧结构方式,因此看过戏之后余华本人也泪流满面,他对于这出戏“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非常准确的。     彼得·布鲁克《情人的外衣》     彼得·布鲁克虽然因为87岁高龄的身体原因没有来中国做他的大师课。但众多学习戏剧的业内人士终于看到大师真面目——《情人的外衣》。这部举重若轻的小戏有可能让人稍稍失望,剧中女主角的偷情,让生活在声色犬马当下的我们见怪不怪,而其实正是这种司空见惯的小故事和朴素的人物情感,才来得最有力量,显得如此动人真挚。同样,大师对舞台简洁的处理,突出演员本身的魅力,台词与音乐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都让这出小戏过目不忘。     十大昆曲名家北大雅集     十大国宝级昆曲大师首次聚集在一起,登上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是昆曲界的盛事。这不仅仅是昆曲界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为北大学子将登台谢幕的于丹哄下舞台而成为今年的文化事件。自此,于丹不再到处亮相,可能对自己进行了校正。     其实,古老的昆曲正是需要于丹这样有文化影响力的学者来推广,中国五千年文明留下的艺术无比璀璨,但古老的文化如何传承,如何让古老艺术融入时尚生活,传播给当今的人们,一直是个难题。于丹对于昆曲的热爱和研究,应该看到于丹积极的一面,昆曲需要更多的于丹助力前行。     吴琼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     黄梅戏名家吴琼就好比是戏曲界的孟京辉,她的前卫是从20多年前成功演唱“黄梅戏歌”开始的,吴琼有着扎实的戏曲功底,在此基础上“戏曲的程式”的框框根本不是她的枷锁,不保守、努力创新的姿态也决定了吴琼的高度。尤其是今年上演的《贵妇还乡》,根据迪伦马特话剧名著改编,被业内专家称为“最成功改编的本土音乐剧”。这部作品荒诞深刻的讽刺、接地气儿的表演、动听的黄梅调旋律,都让人耳目一新,也成为“戏曲改编外国经典”的成功范例。     复排五部最火的戏     《窝头会馆》     《窝头会馆》是由国内最知名的影视编剧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至今每年固定在首都剧场上演。该剧聚集了宋丹丹、何冰、濮存昕、杨立新和徐帆的五星阵容,经过近几年不断打磨,可以算作人艺的“新经典”。     《宝岛一村》     赖声川《宝岛一村》从2008年第一次在大陆演出,至今每年都来北京演出,每次上演也都是一票难求。该剧讲述了从1949年到上世纪60年代因政治环境的动荡意外渡海而来的战后新移民,成功塑造了第一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喜剧的忧伤》     虽然这出戏去年才刚刚推出,但因为陈道明的影响力,观众的热情持续高涨,甚至出现了连夜购票的情况,十多场演出票一个上午的时间售罄,还有不少观众通过高价黄牛票才满足了观看的要求。只要上演,上座率和票房都不是问题。     《蛐蛐四爷》     《蛐蛐四爷》把这种盛行于津门地区的赏玩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不仅弥漫着天津的历史、天津的人文、天津的味道,饱含了天津民俗民风,更有天津人的性格脾气、处世哲学和生活逻辑,共同构成一部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精彩戏剧。尽管该剧今年再次在政协礼堂上演,距离上次来京演出已经有十年时间,但经典的魅力就是可以穿越时空。     《恋爱的犀牛》     这是孟京辉导演获得观众最早认可的一部小戏,也被公认为十年前第一部开始挣钱的小戏。《恋爱的犀牛》由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妻档推出,剧中男女主人公性格极致,台词优美,至今演出上千场,被诸多艺术院校排演,版本多如牛毛,久演不衰。     离去的大家     李默然:2012年11月8日去世。李默然是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1947年10月李默然进入哈尔滨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担任话剧演员,参演话剧《八一风暴》、《第二个春天》、《报春花》等;1986年获“话剧表演艺术家”及“话剧终身荣誉奖”。     黄宗洛:2012年6月30日去世。被称为“龙套大师”,是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曾在《茶馆》等剧中有出色表演。     李龙云:2012年8月6日去世。李龙云是北京人,1968年起在黑龙江历经北大荒生活十年;其间,1970年开始作诗,1972年冬发表处女作组诗《风雨楼中的歌》,之后写剧本。主要作品有《小井胡同》、《万家灯火》、《荒原与人》等。     叶子:2012年8月26日去世,抗战时有“话剧皇后”之誉。叶子从事话剧表演事业80年,参与创建北京人艺,是新中国话剧事业功勋卓著的元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老舍的剧作《龙须沟》中扮演丁四嫂,还塑造了《日出》中的翠喜,深受观众喜爱。《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叶子在舞台上塑造的最后一个角色。     最强势回归     黄渤:黄渤在话剧《活着》中的表演,获得观众一致认可,在此之前他被认可是因为他的喜剧表演,但在该剧中他扮演的福贵悲喜交加,突破了之前葛优在《活着》电影中的框框,塑造出属于黄渤的“福贵”。     丁志诚:丁志诚近三年回归话剧舞台,先后在小剧场话剧《关系》和《推销员之死》、《哗变》两部大戏中担任主角,他的表演获得戏剧金狮奖的青睐,也获得话剧观众的认可。     刘晓庆:刘晓庆的“不老传奇”从影视延续到话剧舞台,她主演的《风华绝代》不仅是赛金花的故事,“风华绝代”四个字也是对刘晓庆演艺生涯的高度概括。     王姬:离开人艺时还只是龙套演员,这次在《甲子园》中和老艺术家们联手,王姬的光彩没有被老艺术家们盖住就已经是成功。她的台词和形体,看得出是有着话剧演员扎实基本功的。     自制剧有分量 音乐剧在路上     2012年终盘点歌剧舞剧篇      (图7)《猫》     (图7)《简·爱》     (图9)《云门舞集2》     (图10)《小美人鱼》     最抢眼     《漂泊的荷兰人》     今年大剧院自制剧目,歌剧依然最抢眼。大剧院歌剧节开幕大戏,意大利导演强卡洛执导的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可谓一炮打红,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转换自如的海盗船、多媒体大屏幕营造出一望无际、变幻莫测的“真实”海景以及最后主人公泰坦尼克式的沉船海底,都给观众留下电影大片式的视觉冲击和想象空间。     入围理由:2013年恰逢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也第一次开启通向瓦格纳的大门。同时,刚就任大剧院歌剧总监和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吕嘉,也目标明确地将德奥演奏风格“植入”这支年轻的乐团。     《假面舞会》     2013年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200周年诞辰。大剧院歌剧节首次邀请到当今歌剧世界当红,集导演、舞美、服装设计于一身的导演乌戈·德·安纳执导,已在欧美晋身顶级威尔第、普契尼女一号而在国内却鲜为人知的华人女高音和慧的首次加盟,更是吊足歌剧迷的胃口。     入围理由:由于和慧到位过晚而被B组外国女高音“上位”,倒是成全了B组和慧、戴玉强、廖昌永、张秋林的全华班表现,完胜男女高音均不胜任角色的国际组。就制作风格而言,德·安纳入乡随俗显得相当保守,但其简洁明了而又富丽堂皇的舞台,还是令初次接触这部歌剧的中国观众津津乐道,口碑上佳。     《运河谣》     被大剧院称为“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的《运河谣》,其实是首部为“全部民族美声歌手”而写的歌剧。由印青作曲、廖向红执导的这部歌剧与西洋歌剧在制作风格上大相径庭,印青的音乐戏剧演进方式也显得更加民族化。     入围理由:这部歌剧的水景与《漂泊的荷兰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旋律的亲切感和雷佳、王莉、孙砾以及王丽达几位观众极为“脸儿熟”的民美名家的“人缘儿”,是两轮热演的票房保证。但就音乐的歌剧化和戏剧性而言,还有待提升。     《原野》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的金湘歌剧《原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制作案例,音乐节选在《原野》诞生25周年的节点上,出手与众不同。而更加不同的是这个由李六乙执导的民族歌剧,首次以张立萍、张建一、梁宁、袁晨野的全美声阵容,首次以虚化时代背景、虚化真实场景的手法展现,演出效果可以用“震惊”和“惊喜”形容。     入围理由:李六乙简约会意的象征主义舞台制作与这部歌剧相得益彰,尽管在“建声”方面损失了一些效果,但其视觉效果和舞台制作理念都值得国家大剧院认真学习。     《艺术家的生涯》     5月11日至13日,大剧院歌剧节迎来由韩国国立歌剧院带来的、指挥大师郑明勋执棒的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生涯》。该剧4月3日刚刚在首尔亮相,一个月后便“速递”至国家大剧院。     入围理由:郑大师对于歌剧艺术的造诣深厚且不求虚浮耀眼。尽管是“不知名”的“全韩班”阵容,但主要演员个个身手不凡、风格精准,郑大师的音乐更是妙在纤毫之间。     《罗恩格林》     全世界为数不多专唱瓦格纳的大牌儿歌唱家已将他们的档期在几年前就安排得满满的,像大剧院这样提前一年的计划根本赶不上“班车”,在2012年底做瓦格纳的《罗恩格林》是最佳选择。     入围理由:这部由强卡洛执导的瓦格纳制作,可以看到他近年来在大剧院歌剧制作中使用的诸多手法,新鲜度大幅度下降,而他入乡随俗地引进中国元素——女主角在洞房花烛夜为男主角罗恩格林洗脚,让人匪夷所思。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上佳表现有目共睹。     最励志     《猫》中文版     《猫》的中文版于今年在上海诞生,在历经上海、广州的99场演出之后,12月21日将在北京迎来它的第一百场。     入围理由:巡演北京站的最大特点就是经英国版权方允许,历史上首次在《猫》中增加了所在国的形象——“中国猫”将是北京演出的一大亮点。以往宣传《猫》时,往往强调的是如何做到原汁原味不走样,“中国猫”的出现,体现出英国版权方对中国版水准的认可和信任,更体现出中国制作方逐渐增强的自信心。     《巴黎圣母院》     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2004年就来过北京,不过由于是在舞台过于开阔、观众席过于遥远的人民大会堂,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今年11月21日至25日,这部音乐剧经典再度造访北京,演出剧场改到保利剧院。合适的舞台、合适的观演距离,让这部摇滚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大爆发,以至于主办方不得不增加演出场次。而精致押韵、文学性极强的中文字幕,竟然成为演出期间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这背后其实还有更深的谋划——《巴黎圣母院》的中文版。     入围理由:在《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成功之后,已有更多演出商愿意在经典音乐剧上做本土化尝试,这恰恰是由音乐剧产业化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已经“在路上”。     重返北京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     4月28日,享誉世界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在时隔8年后再次携“镇团宝典”阿隆索版《天鹅湖》,在国家大剧院为第十二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拉开大幕。     入围理由:由于美国多年的封锁以及古巴人独特的身体条件,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在艺术总监、舞蹈大师阿隆索的领导下,形成了风格和技术在世界芭蕾舞坛独树一帜的“古巴风”,尤其以男子独步世界芭蕾舞坛。此次前来的舞团刚刚“大换血”,让人感慨舞团不复当年。     诺伊梅尔《小美人鱼》《茶花女》     今年,大剧院举办了首个舞蹈节,来自国内外的舞蹈团体和艺术家为北京带来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这其中,当代编舞大师、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的两部作品《小美人鱼》和《茶花女》分别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和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同时展现在舞蹈节上,恐怕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罕见的。     入围理由:对于诺伊梅尔的艺术,中国观众仅限于前年汉堡芭蕾舞团带来的《茶花女》,而2009年完成的《小美人鱼》充满丰富想像力的奇思妙想,是年近八旬的诺伊梅尔青春永驻的秘诀。我们编舞家们的想像力在哪里?     上芭《简·爱》     12月,上海芭蕾舞团带来由德国编舞大师帕特里克创作的上海大剧院版本舞剧《简·爱》。帕特里克出人意外地把疯女人提到前台成为故事的第一女主角,而简·爱成为第二女主角。     入围理由:帕特里克简约到极致又非常明了达意的舞台,诗意、碎片化的思绪同时又极富逻辑性的叙事能力,让这部舞剧诗意、清晰、感人。疯女人死于火灾的处理简洁而不简单;三位主人公褪去华服赤裸“升华”的大结局,更有了21世纪的人性高度。还是那句话:我们编舞家的想像力在哪里?     《云门舞集2》     即便非常熟悉台湾编舞大师林怀民的《云门舞集》风格,但对他的“青年近卫军”——二团的《云门舞集2》还是相当陌生。10月31日和11月1日,《云门2》首次露面国家大剧院,布拉瑞扬、伍国柱、郑宗龙、黄翊四位在国际获奖的年轻编舞家的《流鱼》、《坦塔罗斯》、《下回见》、《出游》与《墙》五部作品,绝不同于林怀民“静”、“净”、“境”、“雅”的风格。     入围理由:思维之活跃,视野之开阔,风格之多样,想像力之丰富,令熟悉“云门舞集”的人耳目一新,感叹“云门”忽然间变得丰富多彩,林怀民的“兵器”一下子多了。云门之内“门户”林立,却绝无“门户之见”。心胸开阔是林怀民更是云门的成功之道。     走出去竖招牌 请进来不摆谱     2012年终盘点古典乐篇     (图11)音乐节贝多芬“进村”     (图12)费城交响乐团登上长城。     (图13)卡雷拉斯北京演唱会     最有力     中国三高     自从去年戴玉强、莫华伦、魏松组成的“中国三高”横空出世,今年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中国组合,从年初开始,他们的足迹就遍及国内各大城市以及美国、欧洲。作为伦敦奥运会文化演出周的重头戏,中国三高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放歌,其风格准确的西方歌剧咏叹调、民谣,令西方观众倍加赞赏;而他们新鲜、风趣、诙谐、幽默的中国民歌更成为“中国三高”的招牌。也正因为此,时隔三个月,“中国三高”又被英女王“钦点”重返伦敦,在一年一度的英女王皇家慈善晚会盛典上,与多明戈、波切利等世界级艺术家同台献艺。此外,“中国三高”在今年还先后在爱丁堡艺术节、科隆北京友好城市庆典等欧洲多座城市精彩献唱,成为北京的一张异常响亮的城市名片。“中国三高”有多好,女王最知道。     北交首个百场演出季     今年,谭利华率领的北京交响乐团携手驻团艺术家、世界打击乐名家、指挥家李飚,在政府支持下推出“2012百场演出季”,规模之大、邀请世界级音乐大师之多,都堪称史无前例,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一时间超过北京两家国字号交响乐团,尤其是与指挥大师艾森巴赫以及柏林爱乐五位声部首席的两场合作大受观众好评。     入围理由:北交的百场演出季不仅包括正常的驻厅音乐会,还加大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力度。在出访方面,首先于7月下旬奥运开幕之际造访伦敦,谭利华亲自执棒北交与伦敦爱乐乐团联袂奉献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出尽风头。随后又于9月出访土耳其锡德艺术节和德国科隆、沃尔夫斯堡、柏林三城市。     国交欧洲巡演     9月20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音乐厅成功上演《北京交响之声·维也纳》音乐会。在李心草的指挥下演奏了关峡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生涯》,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由此开启2012年国交欧洲巡演大幕。在随后的日子里,国交先后造访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德国的柏林和慕尼黑、法国的巴黎和尼斯这些欧洲音乐重镇。     入围理由:共计六场音乐会,被认为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史上最高规格的欧洲巡演”。     《赵氏孤儿》赴香港     去年刚刚成功首演的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今年年初第一次到香港“串门”,于3月24日和25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两场。此次大剧院携包括主演主创、管弦乐团、合唱团在内的290余人的庞大团队赴港演出,堪称阵容强大;袁晨野、莫华伦、幺红、梁宁、田浩江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歌唱家领衔,堪称豪华;为了适应香港大剧院相对小尺寸的舞台,还重新制作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巡演舞台布景道具,由此可见大剧院对这部精心之作信心满满,演出现场香港观众的反响也的确好评如潮。     入围理由:香港老一代女高音歌唱家费明仪激动地用“三好一强”总结:“制作好、表演好、唱得好、音乐戏剧性很强,在香港已经很多年见不到如此大手笔精彩制作的歌剧了。”     最珍贵     费城交响乐团访华     刚刚脱离破产保护困境的费城交响乐团,很快宣布了他们的“复兴计划”——走出内外交困的美洲大陆,踏上古典音乐的“新大陆”——中国。从5月28日至6月3日,这支曾经为中美建交而第一个造访中国的美国乐团,以重温历史面向未来的“使命感”,与国家大剧院携手在北京举办了破天荒规模的“费交北京音乐周”。     入围理由:音乐周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两场曲目不同的音乐会;游览八达岭长城、天坛、北海等名胜古迹并在那里即兴演奏与中国游人用音乐交流;“走基层”到特教学校和社区为学生和居民演奏;为学生金帆乐团做排练课……内容之丰富、项目之繁多、意识之亲和,在几十年来访华乐团中仅此一份。     音乐节贝多芬“进村”     今年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第十五个年头,“变”是大势所趋。最大的变化是放下身段,从殿堂级剧院音乐厅走进闹市商街的三里屯Village,在音响效果并不理想的橙色大厅举办音乐会和歌剧。     入围理由:把当今世界贝多芬专家——钢琴大师布赫宾德的7场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32首的演出放在Village,并且用大屏幕在广场同步直播,让高雅的古典音乐艺术轻松惬意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贝多芬“进村”食的就是“人间烟火”。     以色列爱乐北京新年音乐会     曾经于2005年和2008年两度登台12月31日人民大会堂“北京新年音乐会”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又将于今年12月31日在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的率领下,登台“2013北京新年音乐会”,成为北京新年音乐会17年历史上登台最多、最受欢迎的世界名团。     入围理由:该团是第一支在北京新年音乐会上以《红旗颂》作开场曲的外国乐团,并从此形成每年惯例,无论是哪支外国乐团,无一例外都是用《红旗颂》开场,今年再度轮到以色列爱乐,《红旗颂》+“维也纳风”是最新期待。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全套肖斯塔科维奇     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率领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去年带来的三天全套柴可夫斯基六部交响曲尚在余音绕梁,今年又带来两天全套的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音乐会。     入围理由:在北京,全套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一口气三天演下来恐怕还是第一次,更有的曲目很可能还是第一次在中国演奏。而两天的全本肖斯塔科维奇,在北京也是第一次见到。     卡雷拉斯二度登台人民大会堂     已经66岁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何塞·卡雷拉斯,4月1日重返他14年前北京的起点——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卡雷拉斯·巅峰之夜2012北京演唱会》。     入围理由:演唱会在曲目安排上颇费苦心,不过老卡年事已高,声音大不如前。演唱曲目独唱少、咏叹调更少,嘉宾女高音的戏份重,与嘉宾女高音的重唱多,这就是岁月无情吧。     马友友与丝绸之路乐团     3月10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马友友和丝绸之路乐团音乐会,已是十年来第三次造访北京。     入围理由:从第一次时注重搜集整理丝路沿线各国的民间音乐,到这一次邀请丝路沿线的音乐家,利用十多年来收集整理的素材,用现代音乐语言专门为乐团和丝路上的古老民间乐器再度创作,马友友和丝绸之路乐团完成了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升华。马友友也褪去“领袖”的高大形象,变身“朋友们”,与丝路音乐家一起享受音乐创造的快乐。     波利尼四度北京独奏会     今年意大利钢琴大师波利尼在大剧院的独奏会几经周折,更曾传出重病不起的消息。恢复得不错的波利尼如期于10月17日出现在大剧院舞台。     入围理由:波利尼一向以钢琴世界的“现世肖邦”为世人“供奉”。此次登台,衰老已写在他的身体动作上,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如肖邦那样风格贴顺,时不时出现的思维断片,直接影响到指尖下的音符。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