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抛掉对“大师”的朝圣感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5:06 点击:
\ 话剧《情人的衣服》12月20日-21日上海戏剧学院
    “彼得·布鲁克的戏来中国”,这句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比不上“你们家邻居忘记倒垃圾”来得有意义,但是对所有读过导演和戏文课程的人,那可是一粒强效万艾可——反映在票房上,彼得·布鲁克的话剧《情人的衣服》在上海戏剧学院出票头天,根本没有启动任何宣传,就接近抢空状态。     一代一代中国的戏剧学子,都是读着彼得·布鲁克的《空的空间》长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种虚构;在剧场里‘如果’却是种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种逃避;在剧场里‘如果’却是种真理。一个人在某人的注视下,经过一个‘空的空间’,就足以构成一个‘剧场行为’。”从书本上的“大师”到在剧场看到他本人编排的话剧,那无异于一种“朝圣”。     但“朝圣感”的存在,对话剧本身是一种偏见。Cdn-WWW.2586.WaNG观众对话剧的评价会受“朝圣感”影响失诸公平,《情人的衣服》是例子之一,抱着膜拜心态观剧的观众可能会因为剧场冲突不如预期大,怒骂大师“骗人”,也有可能挖空心思找到“真水无香”这样的评价继续追捧,但很少有人会讲实话,像林兆华那样。     “看完彼得·布鲁克的戏,他问我什么感觉,说心里话,不过尔尔,没什么震惊,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只说了句‘你的戏有很多东方戏剧的元素……’。还有一年我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又跟布鲁克交流,我说‘整个中国戏剧界都读过你的《空的空间》’他回答说:‘你回去把它扔掉’。”作为国内话剧界泰斗的林兆华,给了彼得·布鲁克最中肯的评价     本来,看一出戏剧,就不应该预设任何情绪,无论是哪位“大师”做的,戏成功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是否打动剧场内的观众,让他们有所收获,有所思想。形式也好,剧情也罢,都是为心服务。从这点来看,《情人的衣服》无疑是值得一看的,它以最朴素平淡的戏剧语言和几乎就是“空的”剧场布置,讲了一出男女之间由偷情演变为暴力最后遗憾终生的戏。臆想中香艳、激情和剧烈的人物冲突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在《情人的衣服》之中,全剧含蓄得不像一个法国人的手笔,倒更像是,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用诗意般的海面掩盖掉所有残酷场景。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