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研究 >> 正文
姚腔古韵焕新彩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5:12 点击:



青春古装姚剧《白蛇前传》剧照 
  日前,姚剧《五月杨梅红》被评为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这是姚剧第四次获得该奖项,也是市艺术剧院更名为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后,第一次获得该奖。     2012年,全国的文艺院团根据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鉴于姚剧对地方文化的作用和贡献,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姚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报请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今年5月,市艺术剧院正式划转为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     保护和传承,从未像今天这样变成如此清晰而重要的任务。如何保护与传承?2012年,姚剧坚持姚剧本色与追求艺术创新同步进行。观众说,姚剧更好看了,因为看到了新东西;演员说,姚剧更难演了,因为改变是一种挑战。姚剧人全力担起“保护与传承姚剧”的担子,怀着一颗对姚剧艺术的初心,不断探索、前行,一切都是为了使姚剧这门艺术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启一坛陈酿     2012年的姚剧探索历程要从一次演出邀约开始。cDN-wWw.2586.WanG年初,市艺术剧院(现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接到“长三角滩簧戏汇演”的邀请,让姚剧与婺剧、湖剧、锡剧等江浙一带的其他地方戏曲同台献演。1月15日,市姚剧团王育红、景洁丰为上海兰心大戏院献上了传统姚剧《打窗楼》。事后,主办方提出可以为姚剧设一次专场演出,于是故事又有了续集。     9月10日,姚剧团再次登上兰心大戏院的舞台,不过这一次队伍庞大了很多,因为这是姚剧的专场演出,更有趣的是演员的年龄跨度从20岁到70多岁,足足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真可谓老中青三代同唱一台戏。这次专场取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在沪的余姚人上台要求与演员们合影,表示听一次不过瘾,希望他们再次来上海演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戏剧曲艺广播和东方卫视七彩戏剧频道对专场做了完整的录播。     这次专场演出,姚剧团特意请来老姚剧表演艺术家沈守良和胡秀纹,他们联袂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代表性剧目《半夜鸡叫》。老演员清晰的咬字、稳定的板眼,让剧团的青年演员心生景仰,感触颇深。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寿建立说:“邀请老艺术家加盟这场演出,一是为了保存老艺术家的舞台表演艺术,有助于后来人研究和学习姚剧;二来就是让年轻人近距离体会姚剧的传统和精髓,这样在今后的演艺道路上才不会背离传统而走偏。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邀请老艺术家为我们的青年演员辅导、示范。”     确实,传承一门艺术,必先了解这门艺术。老艺术家的“传帮带”对青年演员了解姚剧传统、把握剧种特色何其重要。若没有传统的底色,我们耳闻的还是一听便能嗅出一股浓郁乡味的姚剧吗?辟一段新路     清宫戏在电视剧领域是常客,在姚剧界却是大姑娘嫁人头一回。多年来,姚剧戏码多以家庭生活戏和小官场戏为主。今年,姚剧团推出了姚剧史上第一部清代宫廷戏《格格蓝齐儿》。于是,在姚剧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格格、贵妃和黄瓦红墙的宫廷气象。     《格格蓝齐儿》是一部带有喜剧元素的正剧,它给演员们带来巨大挑战的,竟然是“走路”。对女演员来说,清宫女子要穿花盆底鞋。花盆底鞋是清朝的高跟鞋,但它的重心显然不在脚跟。刚穿上它们的时候,女演员们简直迈不开步子。由于清宫女子脚蹬“高跟鞋”之余,头上还必须戴上一个高高的旗头,为了弥补身高,男演员们只能穿一种高靴,内增高加外增高,穿上以后像踩高跷,于是便有了国家二级演员重学走路的场景。     当然,走路的问题通过演员们的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得到解决。但“重学走路”对于创新和改变是一个极佳的隐喻,因为后者总会带来不适感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会有让演员们领受放下自我、重新学习的这一心理体验。     因为没有此类剧的执导经验,为了排好这出戏,姚剧团特意外请了导演和技术指导,来教团员们清廷礼仪和一些必要的戏剧程式。用演员们的话来讲,排练这样一出戏,他们学到了不少“小招术”。     《格格蓝齐儿》演出两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才化解了寿建立对这种尝试是否可行的各种担心,同时增强了姚剧团对拓宽戏路的信心。正如寿建立所说:“在得到观众的认可之前,我们对任何改变都战战兢兢,生怕破坏了姚剧的韵味,怕观众们不能接受。”老戏象征着传统,新戏则代表着生命力,在创新中存续一个剧种,是姚剧的不二选择。建一支队伍     2009年的春天,通过三轮考试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17名孩子,踏上了赴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姚剧表演专业班的学习之路。他们已于今年6月完成了在校三年的学习任务,8月正式加入姚剧保护传承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这之后,他们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代姚剧演员。     三年功夫,学员们接受了戏曲程式、唱腔、念白、声乐等一整套姚剧基本功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姚剧近年来尤其注重演员基本功的一个投影。     12月13日上午,记者看到,姚剧17个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孩子,聚集在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姚剧。这17个交托给绍兴小百花艺校培养的孩子,像姚剧的星火,凝聚了姚剧人期待的目光,在姚剧舞台上闪烁着无限的希望。     今年上半年,他们演出了一台青春古装姚剧《白蛇前传》,让观众眼前一亮,一来是演员的青春靓丽,二来是古装戏剧的精巧动人,三来是演员们的演绎精彩纷呈。     演员是展示在舞台上的戏剧灵魂,是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者,也是传承和保护姚剧的直接力量,培养新人、建立一支以演员为主体的姚剧专业人才队伍对剧种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要。     在今年的第二届余慈姚剧演唱大赛上,寿建立惊讶地发现,一些业余的姚剧爱好者演唱水平高得惊人,几乎媲美专业演员,这让他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顿生紧迫感,“我们剧团的演员要怎样体现他的专业性?这样的形势只能迫使我们提高表演水平,在各方面不断进步,这是姚剧保护与传承的首要课题。”制一出大戏     这些年来,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姚剧,尤其是古装姚剧的舞台美术越来越精致。《王阳明》气势庞大、哲思绵长;《白蛇前传》烟雨朦胧、如梦似幻;《格格蓝齐儿》金碧辉煌、娇娆秾丽……这是近年来姚剧精心打造古装大戏的一个侧面。     从唱腔上比较,姚剧不似其他一些地方戏曲高亢、嘹亮,它更近乎于一种浅吟低唱,似乎稍显乏力。但要是从集剧本创作、唱腔、表演、舞美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角度去审视,姚剧是能够扛鼎大剧力作的。     若将2005年到2012年的时间刻度放在姚剧这把尺子上,我们会看到《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王阳明》、《五月杨梅红》这些大剧的名字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奖杯一起闪闪发光。四度蝉联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对于一个地方剧种来说何其不易。《五月杨梅红》,因其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在十八大召开前夕在中央台戏曲频道播出两次。     时代呼唤精品,人民需要艺术,制一出精彩大戏,是姚剧人的心愿和追求,也是姚剧发展的一大策略。寿建立说:“姚剧团计划今后每两年出一台原创大戏,为此,我们要在题材规划、剧目创作、舞台样式等各个方面下工夫,为大家奉献好戏,为姚剧赢得市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世界怎么变,姚剧团注定要与姚剧荣辱相依。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姚剧只有不忘传统、创新思变,才能事业永续;人与戏均能顺利推陈出新,姚剧才能后继有人,有人才有好戏可唱。这是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应该做也正在做的。     站在2012年末,我们全心祝福姚剧。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