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讲堂 >> 正文
简化道具 突出人性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08:05 点击:
  昨晚,备受瞩目的彼得·布鲁克作品《情人的衣服》,于天津大剧院首次与天津观众见面。带着在北京演出收获的盛誉,该剧编剧、彼得·布鲁克的长期搭档、欧洲知名戏剧人玛丽-海伦·伊斯坦尼,已于日前携团抵达天津。她在演出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以合作者的视角解读了彼得·布鲁克的作品和理念,并对中国戏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在《情人的衣服》中,乐队站在了舞台的一侧,道具也只用简单的椅子、衣架来象征多个物品,这很像京剧的表现方式,您在排演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玛丽-海伦·伊斯坦尼:布鲁克先生的戏剧理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简洁”。大家在看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舞台和演员表演都很简洁。其实简洁并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在巡演的过程中,通过不停地改编作品,来达到的一种效果。这也不是出于节省资金的考虑,而是想通过精简道具,来突出作品要表达的人性。     布鲁克先生对中国的古典戏剧一直是比较推崇的。在上世纪60年代,他排演《仲夏夜之梦》的时候,还带领演员们练习中国的杂技。     记者:有观众表示,字幕和剧中大量音乐可能使人看不懂作品。您怎么看待这一评价?     玛丽-海伦·伊斯坦尼: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看不懂的观众表示抱歉。这里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比如剧中一些西方音乐,中国观众不是很熟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观众,我们始终都在寻找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式来把作品完全表现给观众。CDn-wWw.2586.WAnG     记者:此次来华,中国的戏剧圈给您什么样的印象?     玛丽-海伦·伊斯坦尼:我们只接触了很少的戏剧人。我有同事在看了中国的电视节目和戏剧后,说电视中确实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但也有坚持艺术理想的人,他看林兆华导演的《窝头会馆》,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个人看过一些中国影视作品,在里面发现了不少内心有能量的年轻演员。假以时日,中国一定能诞生越来越多好的从业者和作品。     记者:中国戏剧导演普遍反映,好剧本和好作者太匮乏。对您和布鲁克先生来说,灵感和素材通常来自于哪里?     玛丽-海伦·伊斯坦尼:这个问题布鲁克先生也很关心。作为剧作家,他对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的作品有偏爱,但更关注的是直接触及生活的作品。对于一部这样的作品,我们就可能花上十年的时间去改编。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生活以及改编的耐心。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