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我们也能演恋爱的犀牛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1:18 点击:









    提起大学生活,天津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三女孩于沁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是“接触异彩”。用她的话说,在“接触异彩”话剧社里认识的每一个人以及和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情,都是她大学生活里最宝贵的财富。       胆子很大翻排经典      2005年,一群话剧爱好者聚到一起,以“原创话剧”为宗旨为“接触异彩”拉开了序幕。CdN-wWw.2586.WaNg那时候,他们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更别说舞台了,食堂四楼就是他们表演的地方。     自称为“草根”的这群人不仅搞原创,还翻排经典,第一部剧就是《恋爱的犀牛》。“我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能通过一遍遍地看视频、看剧本寻找感觉。”于沁笑着说,那时候大家完全是豁出去的心态,没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他们登上了群众艺术馆群星剧院的舞台。“那边的演出时间一直没确定,我们从9月到12月一直在排练,练到后期大家都很疲劳,导演只能通过做活动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解放天性”是当时大家经常玩的游戏,“快速接龙,以一句话去完成一个故事,在回答上一个人和转向下一个人的时候用的是不同的身份,而且这两个角色往往反差很大。”     去年12月,话剧社的成员们又改编了赖声川指导的《乱民全讲》,这部反映快节奏生活的话剧,一段时间里竟然一票难求。同学们说,笑声就是对社团最好的嘉奖。“不少台词都是台湾方言,很多话大家都搞不清意思,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四川话,”于沁说,这个创意达到了喜剧效果,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那阵子我天天对着四川话电视剧学发音,一个四川籍室友一句句教我说四川话。”     不怕没天赋只怕不吃苦     都是业余爱好者,如何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于沁说只有一个字:练。《恋爱的犀牛》的主演段博文从大一进入社团做道具、演配角再到后来挑大梁,从他身上能看出每个成员的蜕变。“刚进社的时候,学长说过我脚步不稳,整个假期我头上都顶着一本书走路。”     像这样的人,在话剧社还有很多。有个在剧中扮演“臆想症”患者的女生,在戏中要把自己幻想成各种物件,“她每天在宿舍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训练,比如前一秒会站在门口,把自己想象成一扇门,后一秒又变身成另外的物品。当时我们都觉得她快疯了。”社团成员继续爆料说,还有个男生一年没演戏了,当参与到一部新戏之后,每天都让导演开小灶。“他有一段戏是在地上爬。我们发现他膝盖都青了。”     当然,话剧社也并不都是善于表现的人。曾有位学姐一直从事幕后工作,把表演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学,“拍毕业戏的时候,导演跟她说,你要站在舞台上做一个完美的告别。她最后演了一个类似于旁白的小角色。尽管如此,她每次排练都会陪着所有人坚持到最后。”     在一起拍戏,没有争吵是不可能的,于沁记得剧社曾有演员“撂挑子”。“导演很着急,演员压力也大,就把剧本摔了说我不干了,最后他还是回来了。”也正是在一次次争吵中,这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谁让我们是革命战友呢,哈哈。”  撰文 实习生 崔博翔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