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如果在末日》反思末日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2:13 点击: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策划了“末日牛棚异境”艺术节并制作了《如果在末日,N个旅人》(remix/react)。据场刊介绍,remix是指重整思路,而react则指保持清醒。笔者未看《如果》前先在剧场外的其他牛棚区域看了艺术节的两个免费短篇节目,一个看来是关于成长、生活的框框与新体验、对艺术的各种看法的舞蹈作品《关于环境舞蹈,我说的其实是……》,另一则是将浪费食物、无穷贪欲的社会现象以疯狂方式演绎的行为艺术/戏剧作品《饕餮图》。这两个作品显然跟《如果》指的“重整思路、保持清醒”一脉相承,均体现末日的传闻有其积极意义──让人们藉由末日反思自己的过去,看看若没有末日,将来可否活得更有意义?     游戏讽刺消费歪风     在《如果》正式演出前,于剧场内外可见到前进进的工作人员与《如果》的演员免费招待观众饮食,先营造轻松愉快的派对气氛,这种气氛延续到几名演员玩“从梦中惊醒”游戏的首个戏剧片段。cdn-www.2586.WanG事实上,《如果》不是一场由起承转合、清晰剧情线路构成的传统戏剧。从陈炳釗的编导手法所见,剧中一个个片段就像演员投入地玩一个个跟末日相关的游戏,当然观众仍需动点脑筋、加点想像才能体会到每个游戏蕴含的意义。但就算未能完全体会也能多少感受到编导透过艾艾等六位演员常提及的主角(却无人饰演艾艾),去呈现他那毫不顾虑末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艾艾参与的各种工作和活动都对社会缺陷、歪风起或多或少的改变作用,他/她更到玛雅族聚居处作深度旅游,以及进行许多可发挥想像与表达生活感受的文字创作,其多姿多彩的生活正跟末日构成强烈对比,值得“不知做人为了什麼”者、“自觉人生没希望(像末日)”者引以为诫。     积极探寻做人意义     剧中多个充满游戏色彩的片段,可见演员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享受表演而非刻意卖弄演技,甚至带有不跟随剧本的即兴味道,例如众演员排排坐讲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末日」将做什么(彼此皆无惧末日)及跟随现场配乐演奏者黄衍仁高唱一首跟末日有关的歌曲时,笔者便觉得眼前的画面像一班幼稚园学生上唱游课散发童真气息;演员李镇洲跟另一名貌似李镇洲的演员穿相似的服装,喝相同牌子的啤酒。李更说了句“为什么啤酒罐内的不可以是汽水?”除了效果非常惹笑及反映陈炳钊的创作心态很顽皮外,亦道出世事往往无奇不有和充满妙趣,提醒遇上困境的人在气馁前应尝试突破生活框框、多发掘生活上一些被忽略了的妙趣事,以及对生活的大小事情多点想像,困境自然变成乐趣、希望;打开艾艾的旅行箱便见到一个山谷模型。观众可以幻想自己用手指操控山谷旁的小玛雅人,而山谷下究竟是黑水潭还是黑洞?相信观众会像剧中人般各有不同的幻想;玩模型可刺激玩家的幻想,玩战争游戏也可刺激玩家的幻想。李镇洲扮记者到玛雅族採访途中遭枪击,笔者便感到李虽身处战场但心情兴奋,活像一个在玩战争游戏的小朋友。     多元生活多元趣味     《如果》也延续了陈炳钊前作《Hamletb.》那批判社会不够多元化和消费至上的笔触。剧中三个搬弄是非的“港女”指一直跟艾艾联络的玛雅族人“马哥斯”是艾艾幻想出来的,她们都不相信艾艾所写的是真实的,艾艾亦随不被信任而消失于世上……这些戏份反映现实社会往往对艾艾这种我行我素、爱追求理想而非金钱和高消费的人产生很多偏见,不肯包容。比起剧首某角色为了把在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所拍的照片放上社交网站而特意买一部新相机(跟《饕餮图》中那些浪费食物的角色同样浪费,显示其心灵空虚)。剧末嘲讽潮流和消费主义的情节明显来得更荒诞、疯狂和可笑,编剧先将消失了的艾艾捧成一个新潮人物,人们不能拥有“艾艾”这个像Hamletb.的名牌就不知怎样生活下去,继而幽默地指大商家已将“艾艾”变(扭曲)成一个供人们消费的末日主题乐园,观众边看边笑时不但赞叹情节的想像力够丰富,更会为鼓吹消费的现实令许多人胡乱消费、忽略消费以外还可能有很多种生活而感到十分悲哀。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