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流动的“庐剧院”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2:24 点击:
\
    这儿的戏台虽是临时搭建,但还保持着多年前的味道:光是绒布的幕帘就有好几层。一张桌子,几条凳就是全部的布景。隐在舞台一旁的是拉弦子、弹琴的乐队,有些大的剧团还有吹笛子和吹笙的。     谁的角色谁负责,化妆和服装全靠自己。道具不多,除了刀枪以外,一根棍子上挂一个瓢,就能抖出很多个“包袱”来。     昨天下午,记者在包河区的分路口的一个小区内,看到一个民营庐剧团正在演出,他们受社居委邀请,要在这里唱上半个月的庐剧。     台上热闹地唱 台下乐呵地笑     作为一个外乡人,想要一下子听懂庐剧并不容易。记者在台下站了有半小时,只见台上热热闹闹地唱,台下乐呵呵地笑,就是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他们在乐什么。     问了旁边一瘦瘦的大爷,他说,听得懂合肥话,就听得懂他们唱什么。刚刚住进回迁房成为市民的他,还依照以往的习惯称自己是“村里人”:“我们村里人都爱看庐剧,正在唱的这一出叫《王宝钏抛绣球》。”正说着话,前面的一位观众也回过头来,和记者攀谈起来。     他告诉记者,这台戏已经唱了五天了,每天都不重样,昨天是《狸猫换太子》,今天唱王宝钏。CDN-wWW.2586.wANG之后还有《钟馗嫁妹》、《屠夫状元》等等传统庐剧大戏。     台前说“故事” 幕后是“客厅”     看了半天的戏,记者走到后台,想和演员们聊聊。但是绕了舞台一周,发现这个舞台仅有单面,除了面向观众以外,其他的三面都是用篷布封闭起来的。正在踌躇,只见舞台背后的篷布被扯出了一个小口,一位演员走下来。     听说是记者,他便带我进了他们的“会客厅”,和正在演出的舞台仅一帘之隔。就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堆放着众多的箱子。他们还在这里扯了一根绳子作为晾衣架,挂着演员们随时需要更换的服装。旁边还有洗脸架、毛巾和一面大镜子。就在这个几平米的空间里,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换衣服,有人在化妆、卸妆,还有人在做采访……     卸了妆还有活 一秒钟变电工     这个庐剧团的团长叫魏小五,这个团便取名为“魏小五庐剧团”。据魏小五介绍,这个团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便行走于乡村和城市,以唱庐剧为生。     除了乐队师傅,团里的每个人都会唱戏,但每个人同时又身兼数职。魏师傅擅长演丑角,但他同时也是这团里的“电工”,现在叫做“灯光师”;周丰平扮“花脸”,但是还没来得及卸妆,他就开始为团里联系下一单演出业务;魏小五负责整个团里的管理工作,这边还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那边已经有其他演员开始催他上台演出了。而像搭建舞台这种庞大的工程,也全部靠团里的人员自行完成。     不愁没有戏唱 演员网上招聘     在我们多次呼吁保护戏剧、讨论庐剧的生存之道时,负责联系演出工作的周丰平却表示,他们的生意还不错,他们的观众并不比以前少。“除了合肥,巢湖、芜湖、南京、泰州和泰兴这些地方都去过。”周丰平称,他们一年最少要演300场,一年到头七八个月都在外面忙活,不愁没生意做。“很多都是私人老板包场,也有家族修谱邀唱的,还有剧场邀请和这样的社区邀请。”周说,“每次包场,最短的要唱一个礼拜,长的要唱到一个月。”戏台搭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临时的家。     周丰平还告诉记者,团里的演员都是招聘来的,条件不高,但是要喜欢庐剧,有唱戏的基础或经历,最好还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记者随后在网络上还看到了他们团里的招聘广告。唱一场戏要两三千元,一般一天要唱两场,这样算起来,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近四万元。     传统剧新唱法 自编自导自演     记者正在和周丰平聊天时,舞台突然震起来,台下一阵吵闹声。原来是戏唱到高潮,观众已经开始拍手叫好了。     “观众都喜欢看什么戏?”“我们不论唱的什么,观众都很喜欢。”周丰平非常自信。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他们都能很好地驾驭。除了唱传统的古装大戏之外,团里还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改编。比如扫盲、计划生育等宣传主题的戏,他们都可以现编现演。     在唱法上,周丰平说,现在调门比以前花样更多了。传统的“寒腔”、“端公”、“二凉”等调门在板式布局上进行动与静、强与弱、快与慢的精心设计后,充分展示了庐剧音乐的丰富内涵与感人魅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