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海底捞月》捞出的是票房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2:34 点击:
\
    优秀原创剧目匮乏、演出营销能力差、剧团剧场和媒介各环节难以有效对接……在这些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困扰下,国内多数二线城市的演出市场似乎只是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然而,在江城武汉,借助《海底捞月》这部小成本制作的武汉方言原创喜剧,武汉剧院、武汉说唱团和武汉晚报社共同打响了江城演出市场贺岁档第一枪,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票房佳绩。     一部原创武汉方言贺岁喜剧     12月13日晚,《海底捞月》首演开始前的武汉剧院大厅中央,一场骑马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正准备入场观众的注意,不少人一眼就认出这是近期网上极为流行的《江南Style》。然而记者却注意到,虽然音乐舞蹈相似,歌词却与韩版《江南Style》明显不同。后有观众告诉记者,歌词是用武汉方言演唱的《海底捞月》主题曲江城《海底捞》。     演出开始后记者发现,原来不只是主题曲,《海底捞月》的所有台词都是用武汉方言演绎。据武汉剧院总经理王斌介绍,武汉剧院希望借助《海底捞月》这部“方言喜剧好声音”拉开武汉市演出公司新年演出季的序幕。     《海底捞月》编剧李冰表示,《海底捞月》选取了“一盘没有打完的麻将”作为主题,用麻将“穿针引线”,讲述武汉从解放当天一直到2012年这60余年发生在“快活里”街坊邻里生活变迁的故事。CdN-www.2586.WANg解放当天,国民党安保队长嘎巴子正在进行一场麻将“生死大战”,准备“海底捞月”时,被在老通城跑堂的岔巴子打断。于是“快活里”这些因麻将而结缘的街坊们的命运画卷逐步展开……     随着故事的推进,《海底捞月》引爆的不仅是笑声,还有对武汉这座城市60余年历史变迁的回忆和思考。剧中很多场景,都展示了老武汉生活中特色的物品和词汇——嘎巴子和小翠结婚,街坊四邻送来了红双喜高脚痰盂、荆江牌热水瓶,这边王妈和小翠惦记着用筲萁排队占位买大白菜,那边嘎巴子给小翠买回来一台三洋收录机,老武汉人都经历过的生活细节接踵呈现,让观众备感亲切。     每当时代变换,那个年代特有的音乐也会适时响起,如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好》,“文革”年代的语录歌和忠字舞,还有岔巴子准备跳窗时电视里播放的《追捕》,都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们一边看一边笑,还不时回忆说:“我们那个时候就流行这个,那个时候家里有个三洋,出去玩都要拎着,有面子喔!”     李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武汉说唱团前5部纯搞笑的贺岁喜剧,今年我们怀着对观众的最大诚意,决定编排一部大笑之余也能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的戏。这里面有好玩的、火爆的、捧腹大笑的街坊邻里故事,也有伤感的、留恋的、让人难以割舍的武汉城市记忆。”     首演权拍卖背后的故事     除了《海底捞月》剧目本身的精彩之外,记者了解到,该剧之所以在武汉演出市场引起了极大轰动,是因为该剧成为武汉乃至全国演出市场中首部对首场演出权进行拍卖的剧目。尤其是该剧首演权价位最终确定为20万元,远高于目前小成本制作剧目的市场均价。     为何《海底捞月》的首场演出能达到20万元的高价?在李冰看来,这是武汉说唱团多年来的市场打拼结果。“从2005年首部贺岁喜剧拎着袋子四处卖票,到现在的每部贺岁剧一票难求,充分说明了武汉说唱团的市场价值。”     对于此次的首演权拍卖,武汉说唱团团长陆鸣无疑也有着充分的自信。近年来,武汉说唱团扎根本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在此之前,武汉说唱团已经推出了5部“快活里”系列喜剧——从《活到就要活快活》到《杠上开花》,从《信了你的邪》到《一碗都是我的》,再到《一枪拍案惊奇》,主人公都是嘎巴子、岔巴子等“快活里”的街坊们,编剧则皆为李冰。武汉说唱团打造的“快活里”系列,已经让陆鸣扮演的嘎巴子和田克兢扮演的岔巴子等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有江城观众说,扮演嘎巴子的陆鸣和扮演岔巴子的田克兢就是武汉这个城市的赵本山。拥有如此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配之以李冰令人捧腹的喜剧剧本,以及台湾导演陈立华的加入,无疑使得武汉说唱团及其作品成为演出市场追捧的对象。     记者了解到,借助此前几部贺岁喜剧的票房反响,《海底捞月》剧本一经确定,其首演权立即成为湖北演出界“大佬”们争夺的对象。于是,难以抉择的武汉说唱团就将选择权交给了市场,邀请湖北省内9家演艺公司竞拍首演权。据陆鸣介绍,拍卖以6万元起价,几家演出公司同时举牌,首演价格瞬间就被叫到10万元以上。当叫到15万元时,只剩下3家湖北省内演艺龙头企业。最终,武汉剧院总经理王斌以20万元价格拍得12月13日在武汉剧院的首演权,并成为武汉说唱团的市场营销合作方。     以20万元价格拍得首演权,大家都觉得够高了。但据王斌透露,他现场带来了一张30万元的支票,做好了全力一搏的充分准备。这样志在必得,源于王斌事先曾经认真看过《海底捞月》的剧本,他认准了这是一部会受到江城观众喜爱的戏,认准了岔巴子和嘎巴子以及他们背后的武汉说唱团在武汉演出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对自身运作团队的自信。     据王斌透露,武汉市演出公司与武汉说唱团签下了3轮16场的演出合同,占据了元旦前后和春节后的黄金时段。“虽然首演权价格很高,但首演之后的价位基本与市场正常价格接轨。现在的票房佳绩,也表明这次‘赌’对了。”     剧团、剧场与媒体 三家联合实现共赢     当国内多数二线城市正被缺乏优秀剧目、演出营销能力差、剧团剧院和媒介各环节难以有效对接等一系列问题困扰时,武汉演出市场却随着近年来武汉剧院等湖北省内优秀演艺企业不断创新体制模式、大力打造汉派演出而不断成长,现已成为国内二线城市中的领头羊和中部地区的演艺新中心。     此次《海底捞月》从剧目的编排到演出的商业运作,如采取首演权拍卖等,正可谓是武汉演出市场不断创新的缩影。尤其是演出运作过程中,采取武汉说唱团、武汉剧院、武汉晚报社三家联合的运作模式,从市场策划、市场宣传到市场营销全方位包装推广,更是取得了三方共赢的市场效果。     此前,许多优秀的剧目往往因为宣传渠道单一、市场推广不力以致不为观众所知而票房惨淡,此次武汉剧院选择与武汉晚报社合作,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据王斌介绍,根据三方的合作协议,由《武汉晚报》负责于首场演出前一个月对剧目作总体全面的宣传报道等,武汉晚报社只需承担宣传所需的全部费用。演出售票收入武汉晚报社和武汉剧院五五分成。     正是借助《武汉晚报》强大的平台优势,《海底捞月》尚未上演,就已在武汉演出市场造足了舆论氛围。仅演至第4场,票房收入就已经超过全部16场的成本。“也就是说,接下来的12场都是净赚。”王斌对此很兴奋。     王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按照最理想的状况(八成上座率),16场演出全部票房收入将达396.8万元,扣除成本,演出赢利约286.8万元。根据协议,武汉剧院与武汉晚报社都将拿到优厚的分成,为自己企业“捞”来令人惊喜的新年礼物。     对此,武汉市文化局局长陈邂馨表示,武汉市近年来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武汉剧院、武汉说唱团等进行了转企改制。“通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鼓励具有汉派文化特色、艺术性和娱乐性高度统一、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支持剧团、剧场联合闯市场,为武汉演出市场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陈邂馨看来,武汉剧院转企改制后,放大了原有的演出经营功能,为国有剧场闯市场拓宽了道路与思路,也为《海底捞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