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在剧目引进上,上海需要勇气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2:39 点击:
  从12月末至明年1月初这个时间段,是全世界节日气息最浓厚的时候,在圣诞、跨年之际各大剧院上演《天鹅湖》、《胡桃夹子》之类应景的芭蕾剧目,或邀请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管弦乐团来演奏,娱乐性强也不会太严肃,是无可非议的人性化选择。但在走马灯似的演出中,也有一些疑似“走穴”的外国团体和制作并不精良的剧目,让“红火”的年末演出市场平添一丝纷乱嘈杂。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早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黄韵瑾。     商业化严重的地方,     文化反而保守     从12月末到明年1月初是欧美国家大大小小的乐团和舞团集体放假的时候,有些闲散的演出人员就会被带头的演奏家、舞蹈家或演出公司组织起来进行赚外快性质的演出活动,而年底新年音乐会、舞剧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企业包场回馈的员工和客户,因此,从供求关系上看,这是完全合理的市场行为。     黄韵瑾说,毕竟这些团的确来自维也纳和俄罗斯,“说他们完全不会拉琴,完全不会跳舞是不可能的,只是没那么正规而已。他们只是向顶级名团靠近,为自己套上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名字。”在频繁走穴的过程中,有些舞蹈团团体缩减了演出阵容,取消了乐队伴奏,舞美服装也单薄陈旧。这时,舞团的优劣往往不是演出公司在引进剧目时考虑的主要问题,场次越多越能摊薄引进成本才是关键。对于年末市场的几支“熟面孔”,黄韵瑾说,国外的确存在这样一种乐团,“指挥是同一个,但里面的成员是不同乐团的乐手或音乐学院的学生,平时会一起练习。CDn-WWw.2586.wAng其实主要是看演奏家他们自己的职业素养,如果他们还是认真对待音乐,好好演出,不糊弄观众,那么也说得过去,毕竟去听的是音乐,不是他的名头。即便是临时兜起来的,它也没有犯法。比如某个指挥跟国内的演出公司熟了,他就会来组织人马来演出。前几年香港台湾也有一些这样的团,但现在好很多。”     此外,这段时间的演出市场也存在着演出剧目和演出类型过于单一的问题。就像今年年末,多个打着奥地利维也纳旗号的交响乐团,以及13场《天鹅湖》都会相继在上海轮番上演,除去上海芭蕾舞团本土自制的两场之外,其他都是俄罗斯的演出团体。“观众都知道的就是《天鹅湖》,所以《天鹅湖》最好卖。在一切以利益为优先的前提下,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大家都不想赌。”如果《天鹅湖》演出的是整场剧目,那还算好,“但真正山寨的芭蕾舞团是明星芭蕾舞团,他们是在各团放假之后,把各团的独舞、群舞集合在一起跳双人舞、单人舞,像一个个折子一样拼凑出《天鹅湖》里的片段,不是演出整部剧目。” 来自台湾的黄韵瑾说,以前台湾就经常会有类似的现象,相对这种拼凑型的演出来说,运来布景和道具的整本《天鹅湖》还算成本高的剧目。     “恰恰是上海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要求各剧院在文化引进上不能冒风险。但文化艺术创作本来就有风险,在引进观众不熟悉的剧目上,上海还是欠缺了勇气。”黄韵瑾总结说,“一个商业化很严重的地方,在文化上会很保守。”     当观众厌倦同一部剧,     它自然会淡出     从市场需求上看,年底很多剧目的演出票,其实都是被各个企业直接包场购买。很多企业在年底本来就预备了资金要办活动,包一场音乐会或舞蹈对他们来说并不存在太大困难,而且包场价格很多时候并非像市面上的票价那样高昂,印在票面上的价格很多时候是“面子工程”。“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出钱的人不是要看的人,再就是看演出的人都是此前没看过这些剧目、分辨能力不足的观众。”事情演变到最后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票不愁卖,看演出的人对艺术不熟悉也看不出好坏,“剧目都是大家平日耳熟能详的,难得附庸风雅一次,大家当然都会觉得不错,各取所需,各自都得到满足,但质量没有人关心。”黄韵瑾说。     想赚外快的国外演出团体,将这些团体引进国内的演出公司,需要赚场租费以维持日常经营的各剧场,以及希望接触古典艺术但又缺乏判断力的观众,共同促成了国内年末良莠不齐的演出现象,“这是一个多方盈利的过程。国内的演出市场机制,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韵瑾说。     什么时候年末的上海演出市场能成熟到不再只重复演出一部《天鹅湖》,或不再只有打着维也纳和施特劳斯旗号的交响乐团?“要看出钱包场的人,以及自己掏钱看剧的观众,当他们厌倦了同一部剧目时,这部剧的演出比例自然会下降。”再就是在跨年时段有更多制作精良的剧目可供观众选择,自然就会良币驱逐劣币。     观众鉴赏力和辨别力的培养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而这需要媒体以及剧院本身做优秀剧目来引导。“上海本地的演出团体也完全可以准备精良剧目来回馈观众。”黄韵瑾这样建议,但现存的一个问题是,上海观众还是更愿意选择观看有国外名头挂着的演出团体,而不是本土团体,“部分观众还是存在崇洋媚外、附庸风雅的心理,他要的是那个名,这种现象的出现会比北京集中度高。”     国家大剧院非营利     运营方式值得借鉴     如果完全从市场规律出发,剧院通过租场获得效益,包场的需求也足以消化这个庞大的市场,观众也能够在轻松欢乐的节目中得到娱乐和放松,一切看来都无可非议,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欣赏水平的提升应该由谁来买单呢?演出市场是否应该有相应的机制使其更规范化呢?     黄韵瑾近日关注了上海几个主流剧场新年期间的演出节目单,虽然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演出,但明显“大剧院最少,这就说明了,一个剧院的国有化程度越高,它的演出质量相对保证得越好。越需要自负盈亏,就越容易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演出,也就越多这种好卖的剧目”,毕竟,“年底就是赚钱的最好时候”。     为了更直观地证明这一点,黄韵瑾还专门拉了一张国家大剧院新年演出的节目单,并指出,国家大剧院几乎是没有“山寨”演出的,而且全是精品,并且有绝大部分是本土院团的“大制作”。因为引进剧目要成本,同样,自制剧目也要成本,如果剧院的资金不是足够雄厚,通常不会像国家大剧院那样有能力有资本做自制剧,或大批量引进高成本、做一部亏一部的古典艺术。在黄韵瑾看来,上海一些顶级剧院之所以在剧目引进上或多或少还有遗憾之处,很大原因在于它本身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没有国家大剧院那么大,“这时,商业化因素也就成为其最主要的考量,做那些已经成熟的、确定能卖得掉的演出,是最保险的方式。”     黄韵瑾说,仔细看这些演出剧目,会发现它们并没有明显的法律上的过失,“与其制止,倒不如像国家大剧院一样,让政府来支持几家上海顶级剧院,让它们在这个时候不需要去赚快钱。”让黄韵瑾觉得可惜的一点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的几家剧场,都需要自负盈亏,“全世界的剧院都不可能自负盈亏。上海的剧院现在盖得越来越华丽,可是盖得越大,需要支付的运营成本、折旧成本、维护成本就越高,光是开个灯每天就要很多钱。”这就会吃掉剧院的盈利,辛苦经营的剧院经营者,当然是要想尽办法以赚钱为优先。黄韵瑾认为,在盖了这么多好剧院之后,政府财政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剧院的后续经营,比如对剧院的硬件设施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承担到底。     黄韵瑾也谈到,国家大剧院今年11月开办的首届舞蹈节,节目选择都很上乘,他们请国外一些对国际舞蹈市场很了解的顾问帮忙遴选和推荐节目,这对上海各剧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不过,节目虽然好,舞蹈节的整体票房却并不尽如人意,“国家大剧院也愿意的,因为观众是需要引导的。”黄韵瑾说,一直以非营利方式运营的国家大剧院,就像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仅政府支持力度大,各种企业赞助也会冲着国家大剧院的名头跑过去,这就使得它愿意在优秀自制剧目和引进好剧目上花力气。“其实上海大剧院也有这样的企业赞助优势,但政府对它的资金支持可以再提高和稳定一些,无后顾之忧它才有力气去冲刺。”黄韵瑾说。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