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林文增:接地气才能有市场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2:51 点击:
  “大演大赔,小演小赔”,高雅的歌剧、舞剧,市场却始终低迷,“单靠歌舞剧根本养不活剧院,政府补贴也不足以支撑剧院的运转,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直在寻找市场的突破口。”院长林文增说,他们发现,相对而言,歌舞晚会更贴近群众需求,容易打开市场。     《四季情韵》可谓最有代表性,这部6年前打造的大型情景歌舞晚会,至今已实现演出收入超2亿元,依然受到演出商的追捧,久演不衰。由此验证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以歌舞盘活歌剧舞剧”的艺术生产理念。     晚会商演撑起院团     《四季情韵》的诞生,基于中国歌剧舞剧院对演出市场的判断。创排《四季情韵》的前一年,剧院实验性地组织了一些小型歌舞演出,如《国色天香》、《五彩中华》等,并在演出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征求观众、剧场、演出商、专家的意见,“演出市场需要具有鲜明主题的歌舞晚会,这结论来自多方调查”。林文增说,于是打造一部能满足不同阶层观众需求的歌舞晚会被列上创作日程。《四季情韵》应运而生。     “晚会走向市场就应该有新结构和新内容,适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而过去的晚会结构局限于纯粹的歌舞,不改变结构就不能吸引年轻观众。”林文增说。     两个小时的《四季情韵》由夏、秋、冬、春4个板块构成,汇集《大姑娘美》、《珊瑚颂》、《青藏高原》、《茉莉花》等多首经典歌曲,配以优美的民族舞蹈和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将春的“水乡风韵”、夏的“沙漠风情”、秋的“无边风月”、冬的“北国风雪”,秀在了舞台上。Cdn-WWW.2586.wANg     2010年,第五届北京文博会上,中国歌剧舞剧院与美国一投资集团签下3000万元演出协议,《四季情韵》进入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四国的顶级剧院进行商演。     适应市场实现互利     在《四季情韵》前半年的演出中,包括院长林文增在内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领导每场都会坐在观众席上。“我们坐最后一排,为的是观察观众在看演出时的反应。发现有人退场,就立刻追上去问原因,并吸取他们的意见。”林文增说。“直到今天,我们仍很在乎观众的评价,并要求演员的状态要像首演一样认真严谨。”     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基础上,《四季情韵》采取了灵活的演出机制。由于各地演出的时间、方式、场地都不同,节目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四季情韵》中的节目可以随时抽减或增补,节目长短可以调节。正因为如此,《四季情韵》的演出价格也分为不同档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好戏离不开好机制     在《四季情韵》获得市场认可后,中国歌剧舞剧院又推出歌舞剧《金舞银曲》和《挡不住的风情》。与此同时,打造多部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如音乐剧《花木兰》,歌剧《杨贵妃》、《孔子》、《青春之歌》,舞剧《绝代佳人》等。     好创作离不开灵活的机制,从2007年起歌剧舞剧院着力为青年演员李玉刚打造了一系列舞台作品,从《凡花无界》、《盛世霓裳》、《镜花水月》到2011年的《四美图》,集合了一批新生代艺术家。     今年年初,中国歌剧舞剧院再推大型歌舞晚会《天边的祝福》。整台晚会以中国元素为主,同时加入时尚秀元素。     当下,歌舞晚会走市场的革新潮正在兴起,结构上的革新、舞蹈艺术上的探索、市场运作上的变化到底能使歌舞晚会走多远?不妨期待国家级歌舞团的答卷。     对话     商报:作为国家级院团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重头戏却在歌舞晚会,而非歌剧舞剧,您怎样解读这样的局面?     林文增:目前歌剧舞剧院的演出产品,与市场结合最好的就是歌舞主题晚会。这是市场选择,自然也就成为院团艺术创作的方向。毕竟文艺产品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百姓。就歌舞剧而言,目前国内还没有培养起来成熟的受众群体,但就歌剧论歌剧,演不长、观众少、难推广,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这与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导向直接相关。目前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快餐文化,我们平常见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消费者,常接触的也不过是几首流行歌曲。更多的现代人压力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停留在娱乐、放松的层面,还远没有到欣赏,乃至陶冶情操、艺术熏陶的高度,“娱乐至死”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歌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面窄是必然的。目前是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舞剧状况也是一样。     商报:国内空间有限,歌舞剧产品是否可以推向国际市场?     林文增:国内市场小,国外市场稍微好一些,但原创短板特别突出,国内还是欠缺支持原创作品的大环境。打开电视,最为艺术的中央三套放的都是《回声嘹亮》之类的,完全没有对新剧目的关注,这在艺术创作上是致命的。歌剧舞剧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比较遥远、陌生。如果电视节目放歌剧,估计很多观众会换台。     商报:歌剧舞剧在国外的发展就得天独厚吗?     林文增:国外有既有文化基础,有国家的扶持,更有民众的综合素质,是综合性因素合力的结果,这些因素放到国内,无论在哪一个层面都是欠缺的,所以单靠歌剧舞剧不可能养活剧院。没有国家扶持,歌剧一定做不起来。若只为创作而创作,那仅仅是勉强撑门面,就歌剧论歌剧最后做成了“研究”歌剧,而非消费歌剧,这不是以演出为主业的院团该做的事情。演出院团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商报:在歌舞晚会和歌剧舞剧的创作成本上,二者是否有可比性?     林文增:这也是目前中国歌剧舞剧院紧紧抓住歌舞晚会,用歌舞晚会带动歌舞剧创作的原因之一。在创作成本上歌剧舞剧投入要大得多,晚会的投入则相对比较小。但演员人数上有很大的差距。歌剧舞剧的一般演出要在200多人,而歌舞主题晚会则在百人左右。     我们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季情韵》已经实现演出收入2个亿,而投入不过几百万元。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在歌剧舞剧上是不可想象的。     商报:尽管很市场、很赚钱,可听起来还是有种感觉,似乎“晚会”是拼盘,“剧”才是作品。     林文增:市场最能激发活力,文化对接市场,是做大做强文化的重要举措。市场最能反映需求,文化对接市场,是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样,市场是最能产生影响的,所以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主流声音、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有用之举。文艺院团不能忽视市场。     至于怎样对接市场,要在创作上找立足点。是“拼盘”,正是形象地体现了晚会受众面的广泛,可以照顾到各个欣赏群体的需求;也不是“拼盘”,因为晚会的创作与剧目一样,不容有瑕疵和滥竽充数的地方。晚会也有主题和情节,有一以贯之的主线和基调,只不过在创作上,晚会结构更为灵活,可创新之处更多,也要求创新更多,更与时俱进。(商报记者 姜琳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