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杨绍林:“上话模式”的缔造者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3:05 点击:

    杨绍林,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演艺中心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演员。1952年4月出生于河北,1976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历任上海人艺院长、党总支书记。1995年1月出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党总支书记。2007年12月27日起兼任上海文广集团演艺中心副总裁。     电话接通,杨绍林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浑厚低沉,中气十足。     随后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个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如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总经理用他标准的话剧腔与我侃侃而谈,和我们印象中那种夸夸其谈却不着边际的“领导”截然不同,杨绍林诚恳务实,有问必答,谈吐谦逊而自信,言辞睿智且不乏稳健,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作为国有艺术院团改革的先行者,杨绍林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所领导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早在建院之初的1995年就开始大刀阔斧施行改革。时至今日,改革不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当国家对国有艺术院团的财政扶持大幅缩减,改革便成为生死攸关的一剂良药,亦是大势所趋与民心所向。然而正是这妇孺皆知的“改革”二字,落实到现实问题“改什么”和“怎么改”,却是说法不一。cdN-www.2586.wanG     早在1988年,时任上海人艺院长的杨绍林第一次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九年过去的1997年,话剧诞生九十年,杨绍林来到北京开会,一腔热情地谈起“制作人制”、“项目管理”这些我们如今早已熟悉的名词。     只是十六年前杨绍林的一席话在场应者寥寥。他自嘲自己像个“天外来客”一般,被投以了迷惑不解的目光。     时间回到2011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过去十六年卓有成效的改革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上话模式”,成功改企。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上话像一股清风,为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带来的难能可贵的经验。     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充满好奇:杨绍林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是从何而来的先见之明?带着对这位上话掌门人的好奇,采访开始了。     为上话开出药方     搜狐戏剧:上话比北京人艺、国话的建立时间短,但是发展却有目共睹,您领导下的上话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     杨绍林:上话的前身是上海人艺和上海青话。上海人艺的第一任院长是夏衍,黄佐临是副院长。上海青话的第一任院长是熊佛西,也是上戏的院长。上海人艺始建于1950年,说起来比北京人艺还早两年。从中国话剧的发展史来说,中国最早有话剧演出就是在上海,时间是19世纪末,但当时主要是洋人演剧。还有中国最早的话剧剧场,就是上海的兰心大剧院。直到1907年,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话剧也是在上海。所以说,话剧的传统在上海是非常悠久的。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于1995年,由上海人艺和上海青话合并而成。当时所有的国有院团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话剧和影视在抢演员,由于剧院的财政投入窘迫拮据,经济状况不佳,我们根本没办法去和影视竞争的,而且当时话剧市场又面临萎缩,都逼着我们去思考改革的问题。所以应该说,上话的改革是我们自觉的改革,是当时那个生死攸关的情形促使我们必须去走出一条道路,找到今天的上话模式。后来我发现,我们实际上是早了十六年。今天这些国有院团所面临的问题和我们当时一样。1997年中国话剧九十年,我来北京开研讨会,在会上我谈“制作人制”、“项目管理”,我觉得我好像是“天外来客”,谈的东西都非常遥远,但是今天在谈这些问题,大家都已经有共识了。回过头来讲,其实还不只十六年。我做过上海人艺的院长,1988年全国搞“定编定岗”,我发现大家是有改革的想法的,但是放到院团上来,这个“药方”没有疗效。93年在上海人艺我就开始摸索改革,直到95年两个团合并,建立上话,正式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搜狐戏剧:您是如何在十多年前就有这样的远见?是什么启示了您要走改革的道路?     杨绍林:这是两个方面吧,一是要把我们的发展放到全球视野里,看人家发达国家的院团是怎么发展的,人家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的;第二,要对我们的国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我们这个职业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比如当时流行的“职称评定”,“定编定岗”的管理办法是不是适合我们这个行业呢,这是需要考虑的。演员这个职业是个特殊职业,笼统地说是一个自由职业,它有五点特殊性:1、就业形态流动性,这是资本在起作用,影视给钱多,演员就流向影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用圈养的方式不可取;2、岗位设置不确定性,一台戏要根据戏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来选择演员,因此“定编定岗”是不可行的,聘多了管理成本上升,聘少了又不够用;3、评价机制模糊性,如果用“职称评定”的办法把老中青三代演员都放到一个平台上,这是不公平的;4、职业年龄差异性,有的女演员就是吃青春饭,如果都圈养起来这就很麻烦,再有比如到了年龄一律清退,这也是不科学的,有的人明明可以演,而且戏也需要老年演员;5、演艺职业个性强,这个职业是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的,比如让演员坐班的方式,这就没必要,当演员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时,戏、角色,乃至于合作者都是他/她选择一出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大腕来说。当你把演员这个职业的特点都搞清楚就一切都明白了,如果体制不能适应这个职业特点的需要,那就会处处碰壁。     搜狐戏剧:具体您有哪些改革的措施?     杨绍林:95年开始,上话的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我推行的具体措施有比如“制作人制”、“项目管理制”、“演员俱乐部”等。     搜狐戏剧:“制作人制”和“项目管理制”具体到实践中是一个怎样的流程?     杨绍林:在上话,每个人都可以当制作人,我们有一个聘用手册,你符合要求就可以,我们把责任分割给若干个团队。比如林奕、童歆夫妇就做了一个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的话剧。     搜狐戏剧:那“演员俱乐部”具体是怎样的?     杨绍林:“演员俱乐部”其实更像是现在经纪人公司的管理方式。因为我们没有欧美国家演员工会那样的行业自治组织,但又要处理好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关系,保障他们的权益。演员俱乐部的目的是为老人搭建一个基本的保障平台;对中生代演员来说,主要就是货币化;对青年演员就是按劳分配。我们不是包养式的管理,对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应该是区别对待。     搜狐戏剧:上话的“演员俱乐部”有自己的电子期刊和官方博客,宣传上也是不遗余力。     杨绍林:对,这都是在演员俱乐部的运营管理成本内的。     好的商业运作也是门艺术     搜狐戏剧:在我们印象里,上话可能是国有剧团里非常商业化的一个。我曾看过报道说,当年排《奥里安娜》的时候您跟吕凉老师对剧名起了争论,您建议剧名叫作《办公室里的性骚扰》或者《是非男女》。而且我发现上话大多数的戏在剧名上就非常具有商业效应,抛开商业,您觉得这些戏体现了上话一种什么样的风格?     杨绍林:让媒体觉得我们很商业化,这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搜狐戏剧:我说的这种“商业化”并无贬义,可能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     杨绍林:因为其实我们也是一直在坚守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的,我们做了大量的公益活动,像戏剧教育,还有大学生戏剧节等等。商业有好的商业也有不好的商业,好的商业化意味着满足了观众感官上的需求,我们的戏有视听上的冲击力。另外从思想上来说,我们宣扬的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从来不脱离观众的欣赏水平,我们会在在此基础上引导观众。我们目前的戏剧处在一种困境,这是艺术经营管理的模式和方式的问题。我们希望戏剧能先成为这个城市的人生活的一部分,然后再去谈要有什么担当。吴冠中说,不能成为下里巴人的艺术不是好艺术,我非常赞同。艺术是一种美,是一种情感,当我们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变得太商业化,但同时也不能空中楼阁,孤芳自赏。北京有许多剧团,上海只有上话一家国有剧团,上话在上海是太强大了。所以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主流+多元的剧院,具有经典示范功能的剧院,我们不去剑走偏锋。     至于你说的《奥里安娜》那件事,因为这个戏是很好的,但戏名就是个人名“奥里安娜”,让人很难有什么想象。我当时可以说是故意这么做的,为的也是让这个戏在媒体报道起来能有点噱头。     搜狐戏剧:北京话剧市场赠票泛滥,许多在商演的戏都可以说就是“有价无市”,上海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杨绍林:北京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许多地方上的戏是要到北京去评奖,他们不是为了挣钱。上海这样的情况会好很多,上海的话剧市场。而且我们中心的戏票价都不高,小剧场的戏一般就一两百块钱,大剧场的戏三百多块钱。     搜狐戏剧:去年上话票房总额大概多少?     杨绍林:三千万左右。     搜狐戏剧:上话目前有哪些自己的保留剧目?     杨绍林:我们有一些戏在未来二十年内都能演,比如《秀才与刽子手》、《正红旗下》、《商鞅》、《大哥》、《长恨歌》,外国戏里有《艺术》、《蝴蝶是自由的》。其实一部戏有没有价值,不是看什么评奖,而是要让时间来检验,过二十年再看,那是一目了然的。     打造“没有风格的风格”     搜狐戏剧:上话有自己的“话剧名角”,这点特别难得,像郭京飞和钱芳等等长时间扎根在话剧舞台上的演员,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观众。郭京飞去年底签约了橙天,这个事情对他未来在上话演戏会有什么影响呢?     杨绍林:这是行业管理的问题,演员是自由职业,本来就不该属于哪个单位,而应该是属于一个行业的。国外有“演员工会”,我们国家是没有的,为什么章子怡要签在国话,某种意义上对她个人来讲也是寻求一种归宿吧。其实我们在制度上和国家话剧院是一样的,我们也是演员的“第一经纪人”,在管理上我们采用“演员俱乐部”模式来运营,保障不同年龄段演员的权益。曾庆红有句话说,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话说回来,中心的制度对演员来说是很优惠的,我想我们应该包容地来看这个问题。     搜狐戏剧:上话旗下也是明星云集,比如马伊琍,但好像不见她有演过什么戏。     杨绍林:其实有合适的戏还是可以找她来演的,因为你知道话剧的排练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你必须保证时间档期,不然的话很难。     搜狐戏剧:上话拥有的人才很多,还是经常会通过各种活动与世界各地的戏剧人打交道,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需要?比如最近的《魔女的回眸》请了北京的李伯男导演来合作,还有正在进行的“欧美当代戏剧典藏演出季”规模也很大。     杨绍林:上海就是一个时尚的、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我们剧院的定位也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是类似的。所有这些的交流都是为了打开我们的戏剧观,让一个广阔的戏剧观去进一步开掘我们的创造力。     搜狐戏剧:请您用几个词来形容上话的风格。     杨绍林:上话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有包容性的剧院。赵有亮(中国国家话剧院前院长)曾说,国话是没有风格的风格,我觉得这也是上话风格的定位。(采写:陈乱乱)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