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茀之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在浙江书画界,流传着一个关于年糕的典故。有一次,吴冠中说起自己的老师吴茀之,“老师说,他最喜欢吃甜年糕,张振铎老师要吃汤年糕,而潘天寿老师则爱吃炒年糕。”
对三种年糕口味的偏好,恰好也像他们各自的艺术气质,比如潘天寿的画,谨严冷峻,口味重。他的挚友吴茀之就正好相反,如同甜年糕,洋溢着感性的意趣,很少表现孤寂、凄凉的情感,让人看得甜滋滋的。
南山路浙江美术馆,正在进行一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艺术展——“茀手拈花”。近200件吴茀之作品,以花鸟为主,包括了他的代表作《金桂图》《牡丹水仙》《篱菊图》《螃蟹图》等,还有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诗文稿、画稿、笔记、信札、印章等560多张(页)。开展仅两天,慕名而来的书画爱好者一拨接一拨涌进展厅,感受这位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带来的“甜”味。
书画家吴茀之 最爱画兰花
吴茀之,初名士绥,字茀之,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这是一个书画之乡。父母原希望吴茀之考邮政学校,但他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美专,就读中国画专业。刘海粟、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傅雷等顶尖大师,都曾教过他,尤其是吴昌硕。那时,吴茀之时常抱着画登门请教,学习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他受吴昌硕影响颇深,1924年,吴茀之的毕业之作《牡丹水仙》,学“吴派”已几乎乱真。cdN-wwW.2586.waNg吴茀之擅长写意花鸟,也作山水、人物、走兽,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1932年,32岁的他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张振铎五位师友创立“白社”画会,研习艺术,举办画展,掀起画坛风浪,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结合自身特点,意在古拙丰泽,终成笔墨健拔。才华横溢的他还是一位诗人,一生作的诗超过2000首,在他的画作上,几乎每张都有他亲笔题的诗词。
兰花是吴茀之最爱画的,画兰时,他常题“坚芳之质”“得气之清”。吴茀之曾说:“绘画之事,首贵立品,其次立意,又其次为理为法为气为趣。”画如其人,在吴茀之眼里,绘画最看重人品修养。
教育家吴茀之 重视技法创新
吴茀之与潘天寿的友谊,一直是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在吴茀之毕业前两年,25岁的潘天寿来到上海美专授课,年龄相仿的两人一见如故,直至人生的终极。今年84岁高龄的朱颖人,是潘天寿、吴茀之的关门弟子。在朱颖人记忆里,吴茀之和潘天寿很不一样,“潘先生恪守纪律;吴先生晚睡晚起,遇事会拖拉,但他俩在一起又总会协调一致。”他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段记忆,那次,学校组织到上海博物馆参观一场古书画展,约好9点的火车去上海,8点半赶到吴茀之家时,只见先生慢吞吞一点不着急,朱颖人提醒说,“火车9点钟要开走的”,吴茀之却不紧不慢,说错过好乘下一班的。“我只好说,潘先生在楼下等您,一听潘先生在楼下汽车里等,于是就加快步伐收拾起来了,可见潘先生在吴先生心目中何等敬重”。
1961年4月,潘天寿正式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学习,是中国画系教育改革的重要点,吴茀之则是方案具体实施者。不少中国画坛的名家,像程十发、吴冠中、高冠华、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教学中,他强调中国画自身的造型基础,重视技法的学习和创新,特别是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淀,加强诗书画印综合素养。吴茀之接受过西画教育,对中国画教学加以改进,加强了临摹和写生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