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热点聚焦 >> 正文
帛画:古老的新生
帛画:古老的新生
    孙璐璐     如果说水墨画代表了中国的传统,那么来自3000年前就已经被发明的帛画——在丝绸上的画,似乎却在被人淡忘,而这种古老的形式,正在焕发新生命。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艺术家穆益林从1983年就开始了对帛画的研究和探索,可在当时宣纸水墨画一枝独秀的大背景下,古老的帛画却显得相当边缘,甚至相当于一种新门类。     “我是想告知人们中国帛画不仅仅陈列在博物馆,现在还活着,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无穷魅力的画种,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穆益林介绍说。     穆益林的这些创作,一方面有着中国画的传统特色,有着层层晕染的水墨画的技法,但又迥异于水墨的是,帛画的色彩更加艳丽。     “一副帛画通常耗时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这不仅因为帛画需要两面着色,而且为了保持丝绸透薄的基底效果,需要由浅渐深逐层上色,这样才能避免色彩因叠加出现的浓墨厚重感。cDN-www.2586.wang”他说。     在穆益林看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讲求的法度——不能掩盖材质美。不论是丝绸,抑或是宣纸、壁面,在中国绘画法度中,它们不单单是承载艺术之美载体,它们本身就传递着艺术,具有自己特有的美感。正如帛画,若是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在层层色彩的铺染下,依旧可见丝绸的清晰纹路,材质的基底并未掩盖。     事实上,说到材质帛的身份,也算是大家族出身,旗下统领绢、纺、纱、绉、绫。而帛,就是真丝织物的统称。真丝衣物一直以来是女性的偏爱,因其冰凉丝滑的触感、贵气十足视觉美感,从古至今它一直被视为上等面料。古时由于物以稀为贵,真丝只是贵族的专享,不过,它倒并非只是贵族们遮身蔽体的衣物,在画师的手里,也变成了传承艺术的载体,这就是帛画。     真丝是沿着中国的丝绸之路传入欧洲,而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的,而中国的帛画在文字记载中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独立画种,耳熟能详的西汉马王堆“非衣”就是帛画。     宋元以后宣纸水墨画渐盛,帛画则因材质珍贵、师承贵族等因素渐渐式微。说起宣纸水墨画与帛画的区别,除了材质不同外,绘画风格上,宣纸水墨画色彩淡雅,多以丹青墨色为主基调;而帛画则更显热情奔放,色彩艳丽,以重彩见长。不过,由于帛画材质清透薄滑,单面上色效果略显单薄,无法展示色彩真实的饱满感,因此在创作帛画时,画家们通常要将帛的两面都上色,所以帛画的创作是一项耗时费神的工程。帛画虽然重彩,但非浓墨。为了让帛画更有空间层次感,并彰显色彩的绚丽丰富,画家们多要三矾九染,层层铺展色彩。     而穆益林用了整整30年潜心传承中国帛画,发展帛画的色彩体系,利用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和色彩的高饱和度等特性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帛画,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帛画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是十分奇特。     正是始于丝绸之路,帛才得以传扬海外、天下皆知,也因此,有着三十多年帛画研究创作经历的穆益林最爱的绘画主题之一就是丝绸之路。听他讲述,他多次去过敦煌、天山采风,踏访古时丝绸之路的印迹,有了灵感来源,色彩瑰丽、惟妙惟肖的天女散花、佛教达摩、天山美景也就跃然“帛”上。     除了绘画风格、主题的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为了弘扬渐入式微的帛画,对色彩的不断尝试,也是对本就以色彩见长的帛画的另一种探索。除了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如石青、朱砂、植物性颜料花青、藤黄外,就穆益林而言,近几年其又大力尝试色彩更为鲜艳细腻的进口植物性颜料,这些颜料多出自一位八十多岁的德国老画家之手,是他亲自研制的,着色后,则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渐变效果,例如穆益林的《天地皆诗卷四十四湘西印象》一画,张家界的群山耸立于云雾浩渺之上,若是观者半蹲从底而上仰视,山尖呈现青墨色;而站立平视时,山顶却变成了金灿灿的颜色。     据悉,《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将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太原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帛画春秋”、“古风新韵”、“和合中西”等三个部分组成。展览中“元宵印象”、“天地皆诗”、“天涯客”、“荷塘印象”、“丝路风情”五个系列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