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翘角,舟船熙攘,水陆城门下的喧嚣、雪中的永宁桥、络绎不绝往来的商船……旧时的娄门有着典型的苏州水城城门风格,娄江更是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三河既入,震泽底定”的三条江河之一,曾经是苏城东北部城乡商业经济的聚集地。然而,这一幕幕场景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甚至翻遍所有历史记载,也很难找到娄门城墙下那往日的繁华。
昨天,一幅由苏州本土的年轻画家李昉创作的《江海扬华》 图悬挂到了娄门街道永林社区新服务中心的大厅里。这幅根据本地老人回忆和文史资料创作的“娄门图”,为人们缅怀凭吊提供了更多记忆。
用白描手法,还原清时娄门的民生记忆
“时间太紧,还没来得及数到底画了多少人,但上百个肯定是有的,老苏州的各行各业几乎都有。cdn-wwW.2586.waNG”站在这幅2米长的画前,李昉向记者介绍着。重现娄门繁华景象的念头从去年11月初就有了,但是相关影像资料很少,李昉和他的团队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很多当地老人、调阅了与其相关的历史资料、请教了部分苏州本地文史专家,直到今年2月份才完成草图。此后,李昉又拿着草图找到老人、专家多次确认、反复易稿,最终完成了这幅《江海扬华》图。“很多人问我,你这幅画是不是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我的回答是,两者区别很大,我的画更侧重于反映民生。”李昉说,《姑苏繁华图》侧重于反映18世纪的苏州建筑、风景,突出了苏州城富丽堂皇的盛况,用色非常鲜明。而他的《江海扬华》采用白描手法,不使用色彩:“我觉得这样更能让人产生遐想,因为任何色彩都无法重复这一段消逝的历史。”
在这幅娄门民生的“复原”图中,既有官兵出行的队伍,也有在桥头乞讨的乞丐,既能看到丝绸店的老板娘站在店外抱着双臂与客人聊天,也能发现枕河人家的阳台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如果仔细看,你甚至可以发现在图的角落里,某个巷子深处,两三个孩子在踢毽子。记者特别注意到,在图中画了不少店铺,李昉说,清朝时这一代很繁华,但是具体有哪些店铺、店名是什么,基本不可考,所以他在创作中,既要确保全面呈现苏州传统手工业发展状况,所以那些突出的行业不可以遗漏,但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因此给很多店铺都起了一些“保险”的名字,如“锡箔庄”、“香烛行”、“武记烧饼”、“回春堂”等,“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行业,但又没有特指性,不会特意点出哪家店铺,避免和历史发生冲突。”
作为水城,水、桥、船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江海扬华》中,李昉不仅重现了在2008年被拆除的永宁桥,还在桥头不远处画了一座庙。他告诉记者,在清朝时永宁桥的桥头到底有什么,现在无人可知,但是一些文史专家告诉他,老苏州城有“桥对庙、庙对桥”的习俗,他便把这个习俗画入画中。船也是全画的亮点,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光船的种类就有五六种,包括运米运菜的货船、水上人家居住的船只、富丽堂皇的官船、文人雅士停泊在城门附近郊区河面上的画舫……
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多次易稿
问到创作这幅画最大的难度在哪里,李昉不假思索:“影像资料太少,2米的画卷上要全凭自己想象。”虽说是想象,但画上的数百个人物和建筑,几乎都是李昉进行了大量历史调研后才动笔的。
在画面的左上角,李昉在城门外画了一片瓮城,但在最初创作的草图中是没有的。李昉说,后来他在一部史料中找到一张娄门的老照片,那张照片是从城里向城外的角度拍摄的,依稀看到城外有瓮城,于是他在修改图中加入了这一元素。
最初创作时,整个画面从西向东并没有太多区别,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散落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但是当李昉拿着草图去向老人们请教时,很多老人都提到了这一点:老苏州城,娄门附近是很繁华的,但是再往东、越过现在的官渎里立交桥的位置,就越来越偏僻了,那里已经属于农村,而且从西向东的那条路,从前并不是直挺挺的,而是“S”形,且越向东越窄。在最后定稿时,李昉吸取了老人们的建议,整个画面的人群疏密度有了明显的区分,道路也按照老人们的回忆进行了“整修”。李昉特意指出了娄门城门正对面的塘坊湾部分,这一区域现在还存在,但是只有路东面有建筑,西面则是沿河的绿化带。最初画草图时,他也是按照这个格局进行创作,后来有老人指出:在从前,路的西面也是有建筑的,并且整条路是越往北越荒凉的,李昉也对这些进行了修改。
希望能够“复原”更多的姑苏繁华图
谈及这幅画的由来,娄门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娄门城门是苏州的宝贵历史遗产之一,但现在能够寻觅到这一历史元素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些文化要素,他们找到了本土的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希望通过合作将娄门水陆城门下的繁华记忆留在画卷之上。街道与企业一拍即合,最后找到了画家李昉。同时,这家文化创意公司旗下的漫画创意团队范其恢漫画工作室也决定为娄门的社区文化作出贡献。漫画家范其恢创作了数十幅弘扬文明新风的原创漫画。《江海扬华》画作及这十多幅系列漫画都会在新永林社区内的“弘文汇”社区群文服务工作站展出,与那些想要寻找娄门记忆的人第一次见面。“这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尝试,同时也为古城保护做了贡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接下来可以在姑苏区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复原”出更多的古城记忆。(周伟蔚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