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画自述——写在奥赛博物馆油画展再次来沪之际
日前,中华艺术宫和法国奥赛博物馆联袂精心策划了“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为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绘画艺术爱好者,更近距离地认识这座传奇博物馆和它珍藏的绘画艺术大师的杰作提供了方便,更使我兴奋的是我曾临摹过一幅法国的绘画,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的春天,以奥赛博物馆为首的48家法国博物馆联袂,为刚刚走过了严冬后的中国绘画艺术家奉献了“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这个展览的盛况以及大师们的杰作,至今仍清晰地留存在上海观众的心中。我当年还不到30岁,由于爱好绘画,深深地为法国大师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乃至3年后的1981年结婚时,由于我不愿意拍大幅结婚照,就用笨拙的油画技法临摹了画展中买回的反映原始森林的一幅单张画页,为新房间的墙面作了点缀。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总觉画面中少了点生气,就自己添加了一个小姐,戴顶红帽子,上穿白衬衣,下穿黑裙子。当时父母还说我,新婚墙上用的画应该画两个人。我说这幅原始森林的画,如画两个人好像太浪漫了,位置也不好看,如果画一大一小倒还有点诗情画意,但结婚新房间里挂寓意不好,待以后再补画吧。
30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补画,这幅临摹的拙画跟着我多次搬家,陈旧的画框已换了3次,如今仍像新的一样挂在家中的墙上。直到2004年6月我出访法国,在奥赛博物馆参观时竟然看到了这幅画的原作,兴奋和惊讶令我情不自禁地拍照留念。稀奇的是原作中有一个人,但是衣着、比例、远近跟我添加的完全不同,而且原作的画面与我临摹的画,左右方向完全相反。cDN-wWw.2586.WanG由于匆忙,又忘了将作者姓名拍下来。这两幅画究竟是否为同一幅?还是画家在同一场景画了两幅?这些疑问从此始终缠绕着我。其间我两次托人去奥赛,希望弄清这些问题,但是却未能如愿。
时间又过去了8年,这次奥赛藏画又来沪展示,我托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帮助拜会了法方的策展人斯特凡·盖冈先生。我带了两幅画的照片向他请教。他仔细看了明确地告诉我原作是19世纪巴比松画派的作品,后经查是法国著名画家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那(1807-1876)先生的作品,创作于1871年,名为《森林边缘》。而我临摹的画是同一幅作品,是当年画页印制时胶片放反了,印刷上的失真,加之我这个非专业临摹者的水平走样,使法国原作在画面色调及细部绘制上有了不少差异。斯特凡·盖冈先生对我这样一个非专业的绘画爱好者对法国绘画的钟爱深表称赞和感谢。我对他说,如果没有当年奥赛的画展,就不会有我这幅新婚拙作,而如今奥赛画展再次来展之机又帮我解除了多年头脑中的疑惑。
绘画艺术如同其他艺术一样,虽然有国家、民族、地域、风格等差异,但都是人类艺术造诣、认识、表达、技艺的结晶,是人类共同享用美的财富。如今,看那些绘画大师作品仍然闪烁着的精妙技艺的笔触,平衡了真实与想象的形象。大师们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对生活劳作在最底层的普通人物的同情、崇敬,并赋予他们庄重典雅的体貌等等。这些画面似乎是对那些纷乱繁杂、虚无多变、矫揉造作等状态的一种嘲讽。今天中华艺术宫组织引进这些不朽的名作,使人们能尽情体验美的视觉享受,更给今天的青少年及美术爱好者学习借鉴的机会,定会成为人们的美好记忆!(洪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