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艺苑访谈 >> 正文
王振德 津派书画传承有序
  王振德     王振德,1941年生,天津宝坻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驻津联谊会秘书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美学学会顾问、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羲之书画报》名誉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日本里千家茶道学院客座教授。     晚清光绪年间,正值近代书画流派萌发之初,著名的“京朝画派”、“海上画派”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王振德少年拜师名家,辗转京津两地,和天津书画界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深入研究35年,不仅追本溯源发现津派书画始于晚清光绪年间,并始终坚持宏扬津派书画精神,让津派书画成为书画界广泛认可并得到收藏界大力追捧的一个书画流派。在他看来,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画派都没有津派书画“这么旺盛的师生关系”。     “沽上画派”就是“津派”     王振德家学渊源,祖父广厚公是前清秀才,旧学出身、爱好书画,父亲也秉承了对书画的爱好,和天津书画界名家交往颇深。在王振德小时候的记忆中,自己曾经多次见过这些名家的书画作品,“落款处大多题为‘写于沽上’、‘画于沽上’”。CDN-wwW.2586.wANg这些珍贵的书画作品不仅启发了王振德对传统美学的关注,也引领了他对书画之道的热爱。     长大之后,当他成为一名真正的书画研究者,他才突然意识到父亲那一代的书画名家朋友从来没有被归为任何一个画派。而相比于成名已久的“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等,天津书画家难道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画派吗?过去,书画界将天津书画家称作“沽上画派”,或与北京书画家合称为“京津画派”,始终没有一个能够叫得响的名号。     从1971年正式拜天津当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孙其峰为师,到1977年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任教,6年的时间足够王振德对天津本地书画进行深入研究与考察。王振德在梳理天津书画家作品特点和师承关系的脉络时,率先提出了“津派书画”的概念。王振德认为:津派书画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具有地域性特色和文脉传承的重要画派,具有地域性、传统性、开放性、民众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等优秀特质,大致崛起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天津文美斋刊行张兆祥《百花笺谱》为标志,经过几代画家共同努力,“津派书画”得到了新时期的发展机缘,频繁赴我国港澳台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展出。1989年,王振德应邀主笔《天津简·第八章美术》时明确提出“卫派美术”和“天津画派”的学术定位,得到天津市史志界、文艺界的一致认可。从此,“津派书画”成为令人关注的艺术课题。     六代名家传承有序     王振德在《津派国画简论》一文中明确梳理了津派书画的六代名家:     从清代以张兆祥为首,包括马家桐、王铸九、徐子明的“津门四子”为第一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传至以张兆祥弟子刘奎龄、陆文郁为首的“津门五老”为第二代;再传至以“津门五老”弟子王颂余、孙其峰、孙克纲为代表的“津门八家”为第三代;第四代白庚延、杨德树、杜滋龄、贾宝珉、霍春阳等名家多为“津门八家”的传人,第五代、第六代代表性画家亦是如此。“只是第三代以后,随着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随着外地画家的不断引进,纯‘津派津味’的作品逐渐变异,以画派面目出现的画家群体日趋减少,画家的个人风格日益突出,‘津派书画’变得不再响亮。然而,从清末张兆祥为首的津门四子发展至今,‘津派书画’的薪火传承百余年,绵绵不绝、脉络清晰。”     王振德在梳理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少有任何一个画派像津派书画一样传承体系完整有序。“津门四子”和“津门五老”固然是师生关系。而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的“津门八家”则主要是学院派,本身就在大学里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津门八家’中天津美院有四位,孙奇峰、王颂余、萧朗和爱新觉罗·溥佐这四位先生;工艺美院有两位,分别是赵松涛、穆仲芹;天津大学有一位王学仲,画院有一位孙克纲。其中津门‘二孙’,孙克纲、孙其峰都请教过‘二刘’,刘子久、刘奎龄。所以‘津门八家’与‘津门五老’也有一定的师生关系。”王振德表示,即使像萧朗、王学仲等北京来津的画家,他们对天津的前辈也以师相待。“一代传一代,艺术界大致是15年为一代。所以这一百年来,六代人传承有序,确实是一个在咱们中国近代史上很典型的津派特征。”     津派远承书风文脉     王振德研究认为,“津派”书法远承清代康乾嘉道书风文脉,以二王法帖、颜(真卿)欧(阳询)苏(东坡)董(其昌)为宗,近取金石派与崇碑派之长,在清末民国初期(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以华(世奎)孟(广慧)严(范孙)赵(元礼)为代表的地域性书派。其成员多为前清官吏遗民,在饱经列强入侵的凌侮中,怀有维系民族生存的图强之志。在坚持传统书风中又有突破馆阁约束的革新意识。在呵护国学前提下极力吸纳西方先进的观念和成果。他们具有从封建士大夫文人身份被迫转为城市平民知识分子的心态特征。一方面依然留存昔日文人恃才傲物、多愁善感的痕迹,另一方面则是换掉长衫马褂去找寻经世谋生之路。他们面对的是中华古今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和时代的巨大变迁,面对的是天津租界洋文化与市区中国文化的对峙、冲撞与交融,时时引发回忆、联想、思索和灵感。这种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世态人情,决定了“津派书法”民族化、多元化、学术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质。其书法代表人物们不仅手高、眼高,综合修养也高。华世奎、孟广慧、严范孙、赵元礼如此,胡濬、严复、顾叔度、戴彬元、徐世昌、张体信、王守恂、王世镗、刘嘉琛、章梫、梁启超、刘春霖、傅增湘等名家也是如此。“津派书画在发展上不断地吸纳新思想、新内容,其风格特点已经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王振德认为,津派书画的未来将由第六代和第七代书画家决定,其独特的审美格局必将得到更多的知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