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艺苑访谈 >> 正文
“湖中天地: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访谈
  “舟飘飘以轻扬”,“访风景于崇阿”。合陶渊明中年清雅与王子安少年翩翩于一体,年届不惑的林海钟,要为“图工还欠费功夫”的西湖写照。4月10日——5月26日,“湖中天地: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将在香港城市大学涛声艺廊举办。

  展览共展出40多件作品,分三个板块:西湖、雁荡山、罗汉仙人。其中三卷大长卷,两件短一些。巨幅作品有《钱塘大观》(12*2.5米)、《太行山图》、《戊子雪意》等,其中《戊子雪意》画的是杭州黄龙洞一带,但是被作者想象成崇山峻岭。

  画展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王明清主持,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现场演奏专门为此展览作曲的《渔笛清幽》。这首曲子源自林海钟和杜如松一行去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其中南宋著名画家夏圭的那12段山水长卷今仅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其中的“渔笛清幽”有一个吹笛者的形象促动了林海钟。夏圭是杭州人,他的画无论画的题目是什么,实际都是西湖的感受。这个场景很契合林海钟的展览。此次在开幕式上,杜如松吹奏此曲,林海钟将现场做一张画《扁舟载月》,取元明诗人凌云翰诗意:家住钱塘西子湖,钓竿几度拂珊瑚。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cdN-wWW.2586.WanG

  林海钟是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中国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淡泊性情,用笔如行云流水,随意取象而传模深入,妙得心源不失应物象形。

  遍游名山大川得见西湖之“雄深雅健”

  当下比较浮躁的社会,杭州保存着南宋时的山水清音,没有大的变化。这更加能够显示出山水相对与尘世的喧哗,人类社会因为太过浮躁所以才有对山水的审美。中国画的本意也好,我在香港做展览也好,都有对当地都市化的反思,让人回到山水里面去。西湖的山水的确能够让人感受到这样一种情致,杭州又有“最适合人居住”的美称,也就是有一个山水的概念,这本身就是当下面对尘嚣的一个对比,也应和了山水的本意。确实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现在追求城市山水、现当代的都市山水,我觉得当然是一个方向,但真正需要的的是千年以前宗炳所说的一样,要回到永恒的山林之美。我认为中国画真正的意义也不是创新,要如何如何的艺术面貌,还是要回归生命的本身,对山林的渴望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现在这个社会坚持这么做对将来越来越有意义的原因也正在此,现代生活太过烦躁。这个展览我所坚持的意义也在于这一点。

  西湖四季的变化也会有非常的想象空间。从以往对西湖文化的认识和探究,你会发现西湖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包罗万象。西湖不仅给人妩媚的感受,也具备了黄河、长江等江河湖海的总体气象,都能在西湖里面找到,西湖中这样的景致其实我们都能看见。我要特别提到马远的《水图》,当年杭州刮台风时,我在西湖边,在雷电交加之下,你会发现西湖完全不是妩媚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雄浑、浩渺、浩荡的感受,完全是大海的气象,这很让我吃惊。由此,我想到了马远的那套册页,他画的都是杭州西湖,这十二开画有:“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马远祖籍山西永济县,一生居住杭州。他画的种种水势其实就是西湖的万象,在西湖里面他能够小中见大。我也就是以这么一个说法,以“湖中天地”作为展览题目。

  蓦然回首“西湖让我感动不已”

  为什么画西湖,因为我们从小在西湖生活,但真正开始表现西湖也还是这两年的事。因为之前,总是要跑到别的地方去看大山大水,去雁荡山、去太行山等,但是每次回来发现杭州还是最漂亮的地方,但是那么漂亮的地方却没有真正花时间去应对,这也是人性中蛮可笑的一面。其实杭州西湖已经包罗万象,但我们仍然会跑出去追寻外面的景致。其实是家乡最好。这两年突然这种感受强烈了,西湖申遗成功等,我们在西湖边逛的时候,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湖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潜力,这两年这让我感动不已,所以我开始以西湖为一个创作的最基本平台。当然我们也出去看,也去应对大千世界,这也更能使我感受到西湖折射出来的大美在其中。因为我在外面走,越来越发现那些东西其实在西湖都有,这简直是没想到的,人性如此吧。绘画真正的意义还是能让人反观自己的生活,反观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能够回归和坚守正确的道路上来,以艺术观照来滋养自己的生活,达到我们传统中说的真正对生命有益的境界。这也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

  为什么这个展览要把西湖、雁荡、罗汉三者放在一起?

  其实西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如它湖中有三岛,这是海上仙山蓬莱的概念。在西湖静下来没有那么多人的时候,这个三岛就是个心灵的安放处。现在我把雁荡山也放进去,也是因为雁荡山是海上名山,是仙人仙居。罗汉仙人则更是体现了一种修为的境界。这就是一种山水观照的共通特性贯穿其中。我们在游玩雁荡山、太行山、西湖,都有一种特质,就是都有一种心灵的安放。这就让我们思考,你跑得那么远所感到的东西,其实在西湖边就能得到。这也就是西湖文化他非常具足的一点。另一方面,在南宋时,西湖是全世界的中心,当时很流行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就是“禅”的文化。宗教把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到了很高的境界。杭州市南宋的都城,遍布着灵隐寺、净寺、昭庆寺,附近地区的有金山寺,这些都是禅宗的祖庭,就是宗教文化的制高点,很多僧俗人等都要来朝拜。这也使得杭州西湖具有了关照生活的非常高的境界。所以我也把禅放到画中去了,这就有了“映真”。这也折射出了西湖除了世俗人文以外,又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在南宋时除了宫廷的繁华奢靡,文人的世俗生活以外,还有禅的生活。包括很多文人都是合一的,除了世俗生活外,他们也都学佛参禅。从唐代的白居易,到宋的苏东坡,都如此。佛教的确是很重要的,对我们今天除了山林作为心灵的安放处之外,还有佛家的影响如禅的关照,这也是心灵疗养的方式,这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的地方,所以在这个展览中也有所体现。出自然风光,描写西湖的景致之外,有山水的概念;同时,有佛教禅的概念。还有,杭州周边像塘西、湖州一带的景致,都在展览里面有所表现。我有两套册页,都叫“湖中天地册”,一张手卷也叫“湖中天地”。虽然是以西湖为对象的,但它的象征意义是以形而上为层面的,山水江河湖海,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人在短暂的生命中需要去修行,得到提高。两个途径,一个是山水的陶冶性情;另外一个从儒释道的观念上,如自己不断完善。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终极目标。作为画画的人来说,也要有这样的观照,我研习山水画、中国绘画,延伸进去就会认识到这一点。山水也好,都是中国画呈现。和我们老祖宗所达到的境界,其实这个倒是一致的。从人的生命体来说过,都是要经过一个过程,我们也不例外。人生都要经过终极的思考,在我的想象当中,好像没有更深刻的东西了,我们书画家也在为此努力。

  生为中国画人是非常幸运的

  中国画与其他画种当然是有些不同,中国画更关照了生命本身,这是一种很高的一种思考,不是光是技术层面上说的风格、面貌、地域等等,其实他是超越这些的,而是达到生命本身来思考的。我研究中国画文人画,应该说文人画的兴起时元以后的事情。文人的情怀往往因为是政治上失意以后躲进书斋,面对一张白纸,向往自然山川,在一张纸的空间里面,遨游他们的心境。这是他们的无奈吧。但是就是文人的气格和志向,形成了很高的境界,能把一张纸玩得那么高妙,这也是中国画好处。学习中国画的后来者是非常幸运的,他是来这样关照生活的。这就不同与西方绘画,西方的绘画、雕塑在为大的社会公共服务时,总有个大背景,如米开朗琪罗为宗教服务。这个我们在唐宋时期是这样,但后来文人把中国画发展成这样,即能够通过绘画来修为自己,通过一张纸来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是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同时也使得中国画能够超然于其他会画之上。我们现在对中国画文人画的不满意在于它的造型等很多绘画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一旦深入进去会发现,即便你掌握了很好的技术,也有不能超越的地方那就是文人画的品格的问题。中国画修为自己让自己品性得到提高这样一个根本,我们在从不认识到认识中国画最根本的东西真是非常了不起。中国画在宋以前,包括元代,很多前贤,其实他们也是具备很多绘画的才能,真正绘画应该是除了绘画基础,更重要的是人品、修为,技和道、人品叠加起来才是中国画最根本的要求。文人画不能认为他格调高了以后,认为他的技术也很高,这也不对。在技术层面还是有些问题,这也是现在很多看画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画,它无论从格调也好,技术也好,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这才是我们中国画真正的高度。西湖文化的源头自唐宋以来至南宋到了鼎盛,因为南宋的杭州是国都,无论是宗教,文化,科技,人民生活都发展到了极高水平。当年的杭州人口达120多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而西方的大都市伦敦那是才3.5万人。在宗教中有径山寺,是南宋的护国寺。文人的伤情和禅家比起来,对生命本身、对自己的不足那种大刀阔斧地砍。这也是我们中国画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了不起关键是这些人,他们具有很高超的艺术感觉,同时对于自己生命上的弱点,能够大刀阔斧地去砍,去去除。这是很高的层面和境界。这是历代的能流传下来画家的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说到传统,是不是好像凡是传统都是一个死的面貌。其实真正的传统是活泼泼的,只有鲜活的才是传统,追求“道”才是传统。让自己的人生精神达到完美才是传统。至于怎才能达到完美、体现传统,那就是大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来体现各自的面貌。如石涛、八大、赵孟頫、董其昌、李公麟、苏东坡等一大批这样历史上流下来画师的楷模。他们才是中国画真正的传统,他们在风格面貌上都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有无一不是我们的传统。所以传统是无相的,是没有面貌的,是像禅的境界一样无相,不择于相。同时,又是万相。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