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艺苑访谈 >> 正文
靳保平:为“偶然性”着迷

\

  ▲靳保平创作的石版画《回声》。(受访者供图)

\

▲靳保平作品《父亲的军大衣》。(受访者供图)

  “微尘里的世界——靳保平版画作品展”2月1日在深圳中心书城艺廊展厅开幕,展览所展出的石版画作品乃当前版画界的“稀有”品种,其细腻温润的艺术气质征服了在场众多观者。展览结束后,记者采访了目前中国石版画界代表画家——靳保平。

  靳保平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基础部主任。cdN-WWW.2586.WANG他曾在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非洲举办个人画展,并受邀在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讲学。靳保平长期坚持石版画创作,他的作品始终追求一种轻松自由的创作状态,并以独特的洞察力,对现实物象进行简化与提炼,将视觉上的画面深度交织为精神层面上的意像。

  堂兄“领进门”

  靳保平为人谦和,和一般人印象中“傲岸不羁”的画家形象大相径庭。他言辞诚恳,聪慧睿智,纯真的笑容中时而还带有孩童般的质朴和憨厚。

  靳保平回忆,儿童时代最早接触审美,要归功于一位心灵手巧、热爱艺术的堂兄,“堂兄在县城读高中,经常会带回家用毛笔线描再填色的‘荷花四条屏’,还有乡间年节时张贴的窗花、门神、年画……这些就是我最初的美术启蒙。”靳保平说:“小学三年级时,我遇到启蒙老师王先生,他是家乡有名的书法家,在他的教导下,我开始正式学习描红、帖临摹。”

  “初中时正赶上‘文革’,学校几乎无课可上,画画的爱好派上了用场。县里文化馆的赵老师教我们几个孩子画画,到乡下画速写,到畜牧站写生奶牛,到处画宣传画。影响至深的是十三四岁时与小伙伴在架子上,对着墙画的一幅六七米长、五米宽巨幅画,那是我至今画过最大的一张画。”靳保平说。

  “跳窗”只为画画

  靳保平说,上美院时,最狂热的事情是“跳窗户”进入素描教室画画,“放寒暑假时,学校的教室都已关门上锁,为了能够坚持画画,我每天都会爬墙、跳窗户,‘溜’进教室画画,可见当时对绘画的喜爱。”

  谈及与“石版画”结缘,靳保平说,报专业时,以当时的生活水平感到油画材料“太贵”、国画太“陈旧”,于是就选择了版画系,“‘石版画’属‘稀有’画种,源自德国,接触的人很少。美院每年招收1000名学生,其中会有200人选择版画专业,而学习‘石版画’的不到20人。”

  在美院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了严格的基础训练。靳保平说,他试着将民间美术的剪纸、年画运用于木刻创作,后来又对超现实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产生了兴趣。“形式主义、抽象派、表现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那时创作的套色木刻《新春》,《碾来》可看出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回声》就有超现实主义的轮廓;《秋实》则是表现派、形式主义的尝试。”

  认识“石版画”

  “眼界开阔的同时也产生了迷惘彷徨。”靳保平说,由于教学的需要,自己被安排负责“石版画工作室”的建设与教学,并派赴央美石版工作室进修,“李宏仁先生教会了我他自己探索出的一套石版画制版技法。石版画创作真是体力劳作多于艺术劳作,机器常出毛病,石版要到处寻找。常常是机器印制不均匀,或压力不够,压条不平,或压力太大断了石版,让人懊恼万分。”

  “石版画”是德国人于十八世纪90年代发明的一种版画技术,是用油性材料画在专用的石版石上,再经硝酸阿拉伯胶的腐蚀,而形成画面再印在手工纸上的一种版画技巧。这是一项在平面的印版上完成复制的印刷术,它的问世改变了人类印刷技术史的发展过程。在发明家塞尼菲尔德去世一个世纪后,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现代的艺术石版画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美术院校设版画系时开始形成的。靳保平说,“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为何会爱上石版画,这可能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过程。别人或许觉得乏味辛苦,自己却乐在其中。每天不做一做就感觉缺少了什么,尤其是石版的纹理,磨石版的声音都听起来那么亲切温暖。”

  靳保平说,近十年是自己版画创作上“宁静”、“诗意”的十年,“用毛笔在石版上直接画,这是西方的传统媒材不曾有过的机缘。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立足点和个性,连续创作了《光痕》、《冲撞》、《行动流水》、《跃起》等一些水墨技法套色石版画。其间,最重要的体会是:媒材与个人理念趣味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以前,创作石版画是被动的、责任性的,此时,俨然成为喜爱和主动性的追求。”

  向往“纯粹”的表达

  1992年,靳保平赴英国学习绘画,除了充分利用英国学校版画工作室的优越条件外,便是更加回到“传统与自我”。

  “‘偶然性’是我着迷的一个命题。”靳保平说,“比如一棵树苗要向上生长,长为大树,可它的枝干究竟会朝哪个方向生长开去?它又会长成什么样,这是谁也难以描述与预料的。艺术不也就是这种神奇的表征吗?我试过把药墨倒在石版上任其流淌而形成种种墨迹,再经复杂繁重的制版,把这偶然的痕迹凝固印刷出来。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顺从自然即是康庄大道。回顾创作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我向往纯粹的表达或者说形式的纯化、本体的深入。但经常难以拔离现实的境遇,所以生存状态与社会现状的图像不时出现在作品里。”

  近段时间,靳保平创作了《面具》、《形影》、《金字塔》、《多极》等多幅石版画作品,他认为,这既是个人的创作历程,也是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我没有游离于生活之外,或者说,这是一个物的两面。一方面,我们向往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现实生活的不足和人性的缺憾。因为经历过困难时期,对‘恶’有特别的敏感,这些作品就成了追求诗意的背景和铺垫。”

  靳保平认为,对艺术形式的敏感,对艺术语言的爱,至关重要。他说:“检点新旧作,能看过眼的真是寥寥无几。聊以欣慰的是,这些作品都是个人对社会所思、所感的真实记录。艺术、版画、石版画对于社会人生,是何其微小,而世界不就是这些微尘所组成的吗?以特殊的言语传达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和期盼,仅此而已矣。”

(记者聂灿)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