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艺苑访谈 >> 正文
廖连贵的水墨人生
  
 廖连贵作品《瑶老庚》(局部)

廖连贵作品《我们的医生喊得应》

  廖连贵

       50年情系国画创作坚定坚持铸就国画情

  “画了60年的画,长年深入生活,我的创作不会重复。”今天,湖北著名画家廖连贵先生个人美术展在湖北书画院美术馆开幕。廖先生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直把创作摆在艺术生命的首位。

  廖连贵1932年生于广西,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曾师从汤文选、张振铎等湖北书画名家。CdN-wwW.2586.WAnG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湖北美术院专业教师、画家,湖北书画院院士,湖北水墨画院院士。他早年习西画,上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转习国画,代表作有《李时珍》、《我们的赤脚医生喊得应》、《瑶老庚》、《新伞》等。作品曾在日本、比利时、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展出。

  几十年采风踏遍少数民族地区

  廖老的国画以少数民族人物、荷花、熊猫最妙,其中人物堪称一绝,廖老为人物画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我生长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西省,从小看着各少数民族生活劳动,我对他们有着天然而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他就经年累日涉足于苗、瑶、壮、土家、拉古、回、藏等等少数民族地区,挖掘创作之源,足迹遍及我国西北、西南大河山川。“父亲采风成痴成迷”,廖老的儿子廖汉青回忆,“小时候的记忆中,有时逢年过节父亲就不在家,他为了观察更真实、更全面的少数民族人们和生活,坚持留在了少数民族地区过年过节。有时带着学生一走就是几个月,常住在当地写生采风。”

  多年的采风工作,为廖连贵提供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创作于80年代初期的作品《瑶老庚》曾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画中一位瑶族老汉赶着山货去收货站,回家时面露喜色。这幅画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形象,人物形象淳厚而刚强,造型、笔墨、设色、浑然一体。为了这幅画,廖老曾三进瑶乡。“1982年时,我和学生、朋友一起到广西白裤瑶族居住地采风,发现当地风俗很有趣。但时间匆匆,没能够仔细观察。第二年我又去了当地,画了不少速写回来,不过有些人物形象不够生动。第三年我又去了那里,再次观察,解决人物形象问题。瑶族把同岁的兄弟成为‘老庚’,画中的‘老庚’质朴、热爱生活,这也反映了该民族的个性。”

  多年的采风中,廖老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廖汉青回忆,一次父亲在四川采风,骑着马追逐观察奔跑的牛群,不小心坠马晕厥,躺在草原上一天一夜,第二天才被附近的牧民发现。

  癌症阻不断艺术创作之路

  廖老于上世纪70年代末查出患有癌症,着实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但这更加激发了他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热情。“当时我在桂林采风,一连几个月扑在创作上,身体不适也没在意。后来实在拖不过,检查发现已是肺癌晚期,医生都说没必要手术了。”廖汉青说,“父亲意志顽强,心态积极,坚持吃药治疗,后来发现病竟完全好了。”

  患病期间,廖老也坚持创作。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采风,他就转习熊猫和荷花。“武汉周边的大型荷花基地我全部走遍了,一年四季看荷花,雨中、雪中、风中,越是天气恶劣,我越发要观察荷花的各种形态,捕捉它的美态。”廖老学西画出身,西画中的层次、光线感也带入了荷花的创作中,传统与西画糅合,自然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荷花国画。

  廖老与熊猫结缘多年,“熊猫是国宝,它也可爱至极,是个小精灵。无论去哪个城市,动物园是我一定要去的,为了看熊猫!我也在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住了好长时间,也是为了看熊猫。”廖老笔下的熊猫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采访中,廖老言语间多次提到“创作”这个词,记者能感到这个词在他心中的分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如痴如醉,绝不画相同的画,这是一位画者对水墨的敬和情。(见习记者 钟磬如 通讯员 傅泽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