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皇帝也造假字画 古字画伪作亦有真价值

  艺术品市场热钱涌动,2011年春拍成交额创下历史新高,比2010年秋拍增长了20%。伴随成交额的步步高升,“新出炉”的假字画也纷纷浮出水面,甚至有研究者悲观估计,市场上真品和赝品的比例大概是二比八。高度成熟的制假(制造赝品)、造势(宣传炒作)、拍假(拍卖赝品)、假鉴(出具虚假鉴定书)、护假(为赝品辩护)的完整链条大行其道。

  自古至今,“真”与“假”的问题与字画交易形影相伴,业内人士疾呼“打假”,但并没有否定古代字画中精品伪作的艺术价值。

  皇帝也造假字画

  溯本求源,历史上许多皇帝最早推动了书画赝品的生产。

  假字画,又称伪作或赝品,即非书画家本人实际创作,而被人谎称是其所作,署其姓名或采用其他方式表明其身份的美术作品。根据假画制作方式,造假一般分为摹、临、仿、造等四种形式。

  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名作仿制的一个典型案例。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神来之笔,据说当时王羲之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流急湍,乘酒兴方酣,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重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被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传说王羲之之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于原作。cdN-WwW.2586.WaNg

  《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摹本。他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分赐皇族宠臣,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家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而今人看到的是兰亭序的“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欧阳询的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书法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研究者认为,唐太宗发起的兰亭“唐人五大摹本”,既以摹家名义传世,不应界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假字画”,而北宋徽宗赵佶开设的“皇家画院”则批量生产了诸多临摹画作。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这位书画皇帝开创了瘦金体书法,还为画院制定了完整制度,形成了精致华丽的“院体”风格。在绘画学习中,宋徽宗十分重视古人“格法”,他命人每旬将宫廷收藏的两幅名画押送到画院供大家临摹学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居寀的《芦雁图》就是在“传移摹写”下产生的精品摹本。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