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品读百重山水
品读百重山水
桃源胜境(国画) 208×180厘米 郑百重

品读百重山水
春水满四泽 (国画) 203×101厘米  郑百重
    艺术简介     郑百重,1945年生于福州,师从陈子奋、陆俨少。擅长中国山水花鸟画、兼工书法篆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厦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闽江学院教授。     我认识郑百重先生多年了,这些年我们经常有接触,不敢说这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他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但是近两年他的成果我是有所了解的。     知道百重这位山水画家,大概是在改革开放不久,我是通过作品认识他的。最早认识他的《百重百重》,我觉得这个名字天生就是给一个山水画家起的。多年以后,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我看到了百重先生第一次个人展览,对于一个从事多年美术创作的人,我看到他的画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当时跟他说了一句话:百重,你的作品让中国的当代山水画引进了一派明媚璀璨的阳光,这是你的特点,你一定要保持住,而且要把它更加精妙完善起来。cDn-wwW.2586.Wang     了解百重经历的人,都知道他也是有过一段坎坷经历的。前面一段当然不用说了,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他多年孜孜不倦地从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艺术创作,我们从他的画册中能看到他人物、山水、花鸟画都有所涉猎,而且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在他作为一个知青下乡的后期,他有机会在工艺美术厂从事艺术雕刻,这是他艺术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试想在任何一个矿井中开采出来的一块石,是死的但是又有生命,但是在什么形象没有、大象无形的状态下,雕刻家们要在这块石头中间想象出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创作的选题,而且在他的鬼斧神工的雕琢之下成为一件艺术品,这本身给了一个艺术家在无中间创造有的想象和超拔的艺术表现的过程。早期大量接触山石的郑百重,后期对山水自然的怀抱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百重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他刚回来时的作品,给我一种感觉,这很像是国外回来的人画的画。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山水画在秉承中国传统文人画方面近些年来挖掘得非常深,大量的山水画注重水墨渲淡、浅绛山水,技术语言已经十分成熟,一路走来的年轻人传承得非常好,以至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国传统绘画时,常常是水墨画色彩非常简练的表现方式,认为这是中国绘画的正宗。但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的,中国美术史从最早的石窟、绢帛画,从工笔重彩画一直到院体画一直发展而来,色彩始终是中国绘画语言的一个重要元素,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文人画把水墨渲淡看作是中国绘画的一个不变的最高品评标准,实际上这只是中国绘画的一支。     而百重以及像他这样一批注重将色彩引入绘画,甚至是以色当墨的这一批艺术家使今天的中国画出现了别样的面貌,这是中国绘画非常重要的一次变革。     郑百重山水画的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还有一手是对西方绘画艺术的视觉样式和表现元素的研究和借鉴。在百重的每一件作品中都能看到他所付出的心血,这中间没有一挥而就的作品,而件件都有精心的谋划和设计,笔墨到位,用情用力,大片色彩的渲染形成了一种鲜明、富有张力和生命活力的艺术品格。这在当今大量展览千人一面的水墨画作品中,百重的作品无疑是非常独特的。     从郑百重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扎实的传统笔墨的根底,这种传承是必要的。元代以后,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常常被认作在山水画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这中间表达了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灵魂的语境。郑百重在他学画的整个过程中,以至今天他所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理念、思想都保持着传统的技术语言和精华。这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某种厚重、博大的气势,颇像历史上山水画的高峰,北宋“荆关董巨”时代的样貌。     第二个特点是郑百重十分注重写生,在所有他的作品中但凡是涉及到山水丘壑的,都来源于他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写生。这种写生未必就是对着自然的真山真水,或者是以一种照相机式的再现技术的方式写生,而是一种饱游饫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方式心领神会。我们在郑百重这位出生于南方的艺术家的眼中看到了四季色彩的变化,而在传统的水墨画中,我们过滤去了颜色,绚烂之极再过渲淡,甚至于把渲淡变成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求取,认为中国的墨是五色之母,是一种玄色,这种玄色的丰富性可以涵盖所有色彩关系,但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渲淡之极难道不能再绚烂吗?我在郑百重的作品中重新看到了一种色彩的回归,这个色彩的回归不仅止于渲色,而是对于自然界丰富性的一种重新表示。这是一种艺术的轮回,也是一种创新的轮回。     在郑百重作品中能看到他的山水画的气韵、丘壑、笔墨,都是建立在基本写实基础上的写意表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现实生活,这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不同于生活,人人眼中有但是个个心中无,唯独郑百重心中有的另外一种真实。     第三个特点是他善于向西方现代绘画学习。毫无疑问,郑百重的作品是典型的中国绘画,但是仔细看,这中间糅进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并且他掌握了现代绘画语言的形式构成的法则,这一点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研究得不够多。其实,任何艺术都需要经营,任何一种“逸笔草草”和放胆摹写都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对技术的驾驭和对灵魂的驾驭,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流于表面,流于粗糙,甚至于丧失了它作为艺术品最为基本的价值。正因为此,郑百重的作品具有传统的特色和来源于生活的特点,还有现代视觉一些形式构成的特色,使得他的作品在今天显得与众不同。     想到这里,让人不禁假设:如果中国绘画的高峰在唐、宋、元时代已经达到了颠峰状态的话,那么10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和未来的100年的中国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新面貌呢?是不是传统已经把我们所有可以创新的空间全部占满了呢?不是这样的。其实,所有作为经典的传统、作为历史的部分,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一个可供参照、学习研究的资料,但这些不能限制也不能预设未来中国画今后100年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历史的眼光,没有一种国际的视野,没有文化的雅量和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我们将周而复始地陷入一种关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命题的理论纠结里,并对未来形成心理s观念和技术上的障碍。所以,我们希望中国的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像郑百重这样去开拓具有个人独特面貌的、新的、中国特色的绘画语言,推动中国画向未来发展。(冯远)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