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艺事问答录

为张大千的青绿泼彩画《慈湖图》
之二:张大千的艺术成就是否奠基于敦煌? 自1940年张大千敦煌面壁以来,每一提起敦煌艺术,必连带思及张大千,似乎他便是敦煌的代表。同时,张大千的画风是否大受敦煌影响也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与敦煌面壁的关系不大,只是好事者的牵强附会而已。况且,张大千仅在敦煌呆了两年六个月,而其后的一些艺术家或研究者,连续面壁一二十年的大有人在,因此,张大千在敦煌所得之收获与成就实属有限。 敦煌真的深深影响了张大千的画风发展吗?笔者的答案则是肯定的,甚至认为假如没有敦煌之行,中国绘画史上是否仍有“张大千”存在殆成问题。原因是由中国自宋元以后文人画兴起,画风盛行水墨秀润一路,隋唐北魏时精丽浓艳、工整繁密之表现几已完全式微,明清两代更是如此。张大千的画风早年由明末清初四僧入手,取法的范围亦多在元明以降之笔墨表现。而当他远涉敦煌见到隋唐以前那种雄伟精丽、场面壮观的表现与色彩,那种专业画家的执着与奉献的精神,洋溢着生命的光辉与热力的壁画,绝非“潇洒飘逸”的文人画风可比拟。这使他深受震撼与感动,洞悟了艺术“法相庄严”的精义。Cdn-wWW.2586.wang由是他坚定了人生创作的“不惑”,无惧于生活环境的恶劣挑战,接受了毅力的考验,循序渐进,绝无取巧地表现了与古人一样对艺术执着与虔诚的态度。自此,他拓宽文人纤秀之笔,而入高古精辟之境,这是他在精神层面的提升。 在绘画的影响上,他恢复了古人高妙的敷染描写技法,除了高古的线条勾勒外,精研古人的重彩设色法,重新振兴中国画业已失去久远的色彩生命。他真正大规模临摹古人名迹巨构,却多是在他40岁以后,而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早年。那种气势雄浑的表现,也只在他盛壮之年,方有“临摹”的功力与见识,这些都出自于敦煌的启发与影响。大多数人在40岁以后即停止学习与增益的弹性,对张大千来说,由于受到敦煌的启示,他却是领悟与学习的开始,同时也是艺术生命的灿烂发挥。大千临摹壁画更是以其深厚之学养体认,来上溯古人之精神技法,绝非仅以皮相着手。倘若认为张氏在敦煌近三年的时间尚不足论而菲其成就,那真是未识其工作之辛苦密集与功力才情之过人。 张大千晚年青绿泼彩之时代新风格,实际上也深受佛教艺术精神的影响。1976年所作的《慈湖图》当可为最佳说明范例:云山苍茫,烟岚轻动,山顶上青绿鲜明的重彩,透显出像蓝绿宝石般炫目瑰丽的视觉效果,宛如佛像项后的圆形背光,深具宗教性极强的象征意义,可谓纳奇幻众生法相之大千世界于山林氤氲中,呈现出庄严高妙的宗教意境。居士画作装饰与形式的特质虽重,但并非唯美华饰的经营,盖求“法相庄严”之境界表现,此多时人所未见。因此居士毕生“大千世界”的艺术创作与发展,皆可谓奠基于敦煌之行的苦修,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