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cDN-WWw.2586.WanG中主李 时任北苑副使,故世称“董北苑”。工画牛、虎、人物,尤擅山水。其笔下山水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洲渚掩映,诚如宋人米芾《宣和画谱》中所载的“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米芾尝谓董源“下笔雄壮”,“使人观而壮之”,但董源的此类作品至今未曾得见。即使有此类作品,也不是其本格。我们现在欣赏的《潇湘图》,是董源 “平淡天真”、“一片江南”风格的代表作。
《潇湘图》为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描写人物活动的山水画。该图前有董其昌前题蓝笺引首,后隔水有王铎的跋文,尾纸另有董其昌题文二则。全图从内容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沙渍平坡、荒疏芦苇,有两位红衣女子立于水泽汀岸,滩头有五名乐工对着迎面徐徐而来的小舟吹奏乐器。小舟内端坐一朱衣贵人。此贵人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小舟的首尾各有一人持篙摇橹,使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由此画的前半部分来看,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此画的后半部分为远山茂林,水草迂曲,坡岸处十余个渔人持网捕鱼,姿态从容,神情专注。而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艇,具有烘托陪衬的作用。由此画的后半部分来看,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欣赏这幅《潇湘图》时,有两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画面的景物安排和章法极具匠心。不论是开合起伏、张弛疏密、动静虚实皆妙合生发、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画面上两组人物活动内容虽然不同,但并不显得矛盾,而是十分和谐,形成了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诗化意境。二是笔墨语言和皴法的运用极有特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皴法,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用来描摹山石、树木质地纹理等的技法。五代以前,山水画所谓的“笔法”仅限于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到五代时期,山水画出现了能表现山石质地的皴法。皴法的出现对山水画创作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潇湘图》中所用的皴法主要是点子皴。画面视域开阔,层次有序,点子皴斑斑驳驳,由近至远、由大到小、由疏及密,呈现出空间的纵深感。云霭雾气,烟水微茫,具有“平淡天真”的艺术旨趣。
作为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经典范式,董源的这幅《潇湘图》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趣味,都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