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工诗文,善书画。受当时复古画风影响较深,为“清初六家”之一。开创“娄东派”。其山水画作品宗法黄公望、倪瓒,笔墨苍润松秀。著有《王烟客集》。
王时敏生于书香之家,少时家境殷实,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历年间相国,父亲王衡为翰林编修。cDn-wWw.2586.wANg王锡爵喜欢结交名士,曾邀请董其昌、陈继儒至支硎山与王衡一起读书,可谓文儒尔雅,这让少年时的王时敏也浸染了文风。王时敏在古画名迹间神游,时常为古人那精湛的笔法和奇妙的墨韵所折服,故而“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他早年多临摹宋、元时的作品,谨遵原迹,用笔精细,用墨淡雅,临摹得极为逼真。他高超的摹古才能为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所赏识。他的临摹作品既彰显了他高超的临摹功力,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观《云壑烟滩图》,山体众多,水墨淋漓,苔点细密。近处水域曲曲折折,一桥横卧其上;几棵高大的阔叶树生长在土丘上,似守护着左边的屋舍;屋舍周围一片寂静。作品纵深之处,山体呈“S”形走势,向上直插云霄。乍观此画,可谓“势”不可当。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陡立的山势和画家所用的圆浑的笔墨不甚协调。画家似乎要表现千仞耸立之势,可山上过多的苔点、墨点却给人一种圆润感。不过,这些细密的苔点和墨点又使画面富有生机。
王时敏《云壑烟滩图》中的这种圆润感,也体现在他仿效前人的作品中,如《仿黄子久》、《仿倪高士》、《仿古山水图》等。在他仿效前人的作品中,用笔或凝重、或清丽,均不作峭拔之态。如果用当代带有较浓西画理念的国画审美标准来看,《云壑烟滩图》的山石笔法有一种柔劲儿。对于他用笔的柔和,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也能明显看出来。如他用隶书写陶潜的诗,体方笔圆,浑厚雍容,但缺乏一定的刚性。
王时敏的《云壑烟滩图》与他的《松壑高士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桥的位置、水的流向、房舍的位置、阔叶树的位置等都很相近,但又有不同。他的山水画创作干笔、湿笔互用,既皴染又施墨,用笔学黄公望而间用高克恭皴笔,作品苍浑而秀润。从这幅《云壑烟滩图》中,我们能看出王时敏的绘画风格,用笔清秀,意境疏简。他秀润的用笔又浸润着董其昌的笔韵。董其昌是王时敏的启蒙老师,两人可谓忘年之交。王时敏的作品大都带有董其昌的风骨。这一点,我们从他的《仿倪瓒山水图》中可窥其一斑。在《仿倪瓒山水图》中,从山水的画法至简单的书法题款,都带有董其昌笔法松秀的特点。
王时敏融前人的笔墨技巧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貌。可后世多数学者评论他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故其作品大多面目相近,少有新意。此评论在今天看来虽带有贬义色彩,但从一定层面来看,也是比较中肯的。王时敏曾说:“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王时敏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的艺术思想。所以,与其称王时敏的作品“无新意”,不如说这是他“有意”、“有心”为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