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走向文化自觉 建构中国美术观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在重庆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在开幕式讲话中,代表文化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中国美术观”的澄清与建立,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研究与讨论“中国美术观”,也是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的紧迫需求,关涉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面貌和方向。这个议题显示了高度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探索当代中国美术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美术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切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为论坛发来贺信,肯定了中国美术观大讨论的现实意义,并对此次论坛有许多青年理论家的参与表示欣慰。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庆善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 “中国美术观”关系到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论坛期间,由美术观察杂志社、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论文集》也正式发行。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美术观

从宏观文化立场、文化比较的角度谈到建构“中国美术观”的意义,是我们从理论上进入“中国美术观”具体问题时一种必要的理论准备。cdN-wWW.2586.WANG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提出建树“中国美术观”,最根本是在于文化认同这一基础层面的认识问题。正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在认同上出现了断裂,才带来了对于美术表现形态问题认识的偏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不仅仅是个体艺术家的文化立场,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践。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曙光认为中国美术观的建构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是分不开的。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认为,“美术”一词在20世纪初引入中国的时候,就没有把很多中国的艺术形态吸纳在内,在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里,美术理论界要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有所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认为,只有建立起普遍价值的中国美术观,中国艺术才能以自己的文化立场,进入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认为, “美术观”是所有专业美术工作者共同的思考,其动力来自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

西南大学教授邱正伦建议,我们应该通过中国美术观的阐述,重新塑造本土中国美术的审美形象特征,重建当代中国美术的主体性。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说,美术馆展厅中高水平的、让人激动的美术作品越来越少,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关于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必须呈现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报总编助理、理论部主任徐涟对“中国美术观”概念本身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讨论“中国美术观”应该向“当代美术观”过渡,在当代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再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当代视角看文化传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术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美术价值观的讨论是中国美术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关美术形态观、艺术审美观的讨论,最终都涉及艺术的价值判断问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论述了价值观重构的必要性,提出艺术的地域属性、文化身份等不应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被消解。《美术》执行主编尚辉认为,中国美术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新的、民族性的、中国性的价值体系,主要有四对矛盾构成了美术价值观、大众化艺术与艺术的大众化、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从社会文化的结构角度讨论了“美术观”的概念本身,认为美术观是一个群体对美术的看法,包括社会大众、社会上层群体和艺术家个体。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认为鲁迅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指出的方向——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民生,仍对中国美术观面向社会现实构成了重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梅认为,“中国美术观”应该包容中国的设计美学和设计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董立军认为,美术观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观。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从版画家的创作实践立场出发,提出中国美术观包含于中国审美观之中。


中西美术观的比较与阐述

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观,是处在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和对话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比较的视野是不可或缺的。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林木批评了美术界、设计界把“中国文化元素”当做“中国美术观”的做法,认为这是长期“崇洋”的一种文化心理遗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士扬认为中国画已经被分解和物质化了,既有的体系和理论已经被“科学”的话语权所颠覆,但是以有限的物质展现了无限的精神容量这一点反而被忽略掉,造成了中国画解读的困难。中国国家画院张桐瑀指出很多中国画很“新”,但是不耐看,其原因恰是我们在不自觉地用西方标准改造了中国画之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立场的丧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权利认为,当代意义的中国美术观不是简单的倒退性的“复古”或“泥古”,而是“师古”,以此为当下美术创作提供资源。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认为中国艺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艺术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此作为建树中国美术观的重要基础。

在论坛上,一些代表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对比了中西美术观的差异性。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提出了“写意”是中国美术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绘画则是以科学原则建立标准,因此以西方美术的标准、体系和观念来衡量中国的美术是没有希望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醒我们不该把东方传统和西方艺术简单地对立起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胡泊提醒,我们不应该把中国美术观局限化,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讨论中,应该尽量摈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先入为主的局限。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亦杨说,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实际上对中国艺术很重视,包豪斯的艺术展就曾经引用过《道德经》里面的话作为前言,很多西方的现代建筑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非认为,以往的研究欠缺体系的深入研究,中西方绘画实质的不同还没有被揭示,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方绘画不同的源头分别是“气”与“光”,回到源头重新思考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美术观。

中国美术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中国美术观”显然是具有当代视野的中国美术观,而所谓“中国”,究竟是“文化中国”,还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政治中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认为“中国美术观”中的“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概念。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滕小松提出,中华文化的文化本位、文化本体和文化本质,构成中国美术观讨论的三重维度。

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认为,中国文化的概念中本身没有“美术”,因此提出“文化自觉”应该比强调“中国美术观”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提出,在关注“中国美术观”本土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其“当代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红媛说,在过去百年间,我们一直存在着妄自菲薄的心理,缺乏宏观意识,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缺乏热情,这是我们讨论中国美术观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指出,思考中国美术观,需要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反思。

谈论“中国美术观”,强调中国本土立场的美术价值,并不是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中国的视野和标准丰富国际美术的话语场。陈醉表示,文明的碰撞是必然的,古代的美术理论批评很好,但是在新时代必须补充新的内容,才能建构起面向当代的中国美术观。

中国美术观的学理表述与研究方法

《美术观察》栏目主持孟繁玮回顾了编辑、主持“中国美术观”专题讨论的经过及其复杂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认为,“自由”对于艺术家的表达是很重要的。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李月林说,我们应该完成对道统的维护,同时又要基于时代的立场吐故纳新。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于洋思考了作为视角与作为方法的中国美术观的区别,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点,建构起自身的艺术史观。《美术观察》栏目主持祝帅也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不局限于人文学科,而应该纳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实验、调查、测量等方法,为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建立起相关量表和评价指标体系。

在当今世界,交流与传播更为迫切和重要,一些专家思考了中国美术观的文化输出与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说,中国美术观的受众是对外的,因此要依靠市场,提升影响力,所以我们要有文化传播的明确目的和传播策略。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董春晓提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重视“受众”和“技术”的问题。

闭幕式上,《美术观察》主编李一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几个特点:一、领导重视,讨论热烈。二、老中青理论家共同探讨,青年理论家脱颖而出,女性理论家展露锋芒。三、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发言涉及审美观、价值观、形态观,以及美术创作、理论、市场、管理、体制、教育、传播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美术观”概念的分析、界定乃至质疑,对于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梅江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