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文心化境 与古为新——记张仃书法艺术展 图

  本报记者 严长元

  “书通天地人,寂寞百年心。”在美术大家张仃逝世两周年之际,北京画院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等共同推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文心化境——张仃书法艺术展”,不仅首次以专题形式梳理其书法成就,还力图通过书法与焦墨山水的比照研究,为“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提供当下的注解。4月13日至5月2日,北京画院美术馆共展出张仃书法及焦墨山水作品70余幅。

  春深浓于染 张仃 书

  张仃先生是一位集漫画、连环画、壁画、装饰画、动画、艺术设计、焦墨山水、篆书书法等于一身的大美术家。贯穿其艺术生涯始终的当属书法创作。本次展览重点展示其暮年寓居京西时的创作,很多是90岁以后的篆书作品。据介绍,虽然书法是先生每日必做的功课,但书写内容却非信手拈来,在夫人灰娃女士的帮助下,他认真梳理古代的哲理名言和历朝的文学经典,并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cDN-wwW.2586.WAng其笔下所书“峰前是故乡,深柳读书堂”“拨云寻古道,依树听流泉”“风撼梅花雪,雾笼杨柳烟”等景致,对于身处喧嚣都市的人们不啻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而那些先秦诸子著述及历代经典诗文,通过圆熟朴拙的小篆形式加以呈现,以书言志、借古寓今,反映自己对于人生、艺术的理解。人生的百感交集,都浓缩在那绵绵不绝的线条之中。

  张仃先生幼承家学,自楷书始,而后取法汉隶名碑,再步入石鼓的堂奥,观其习书源流,与一般书家并无二致。为何他独钟秦代小篆?评论家指出,不仅因为秦篆圆转流畅、雍容和穆,极富装饰性,并保留有象形文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绘画特征,这些特质与张仃深厚的装饰与绘画功底一脉相承;还因为,在逐渐形成小篆的书写特点时,其独步画坛的焦墨山水与书法的相互作用、其雄强刚健的性格与这一古老文字的精神风骨的不断交融。

  在展览上,主办方特意选择了张仃不同时期、不施彩色、纯用水墨的数件焦墨山水作品同时展出。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谈到策展初衷时说:文心是书法、绘画之根本。今人多在“技”上下功夫,却忽略了“道”的涵义。这也是中国画本体精神逐渐丧失的原因所在。张仃先生以书法来训练自己对中国画的观察,对于其焦墨山水画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画同源,不仅因为其工具和载体相同,更重要的一层含义便是书法与绘画的艺术追求一致。近现代书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均以金石气的笔墨入画,而表现在张仃先生身上,则是他书法和绘画中共同的特点。其焦墨画在表现技法上枯毫渴墨、崇重笔力、少求墨法的独特形式与书法的笔墨追求如出一辙;而其小篆将绘画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方法直接用于书法创作,其阔达气度与胸中丘壑的率性笔墨相一致,可以说,小篆的中正匀衡融合了恣肆劲健的生命活力,书中有画、相得益彰。

  张仃先生曾说,自己尝试过行草,但“花了很长时间,终觉其艺术旨趣与自己性情相去甚远”,最终放弃了这洒脱俊逸的线条路数,仍坚守自己志趣相投的北碑一路。它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自我艺术个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告诫后学者,不必千篇一律,为追求时下流行而不顾自我精神气质是否适合,不免落入“浮躁”“火气”的误区。

  从当初与李可染、罗铭等人的行万里路江南写生,到后来探索出个人鲜明风格的焦墨山水画,张仃先生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自己实验性的革新探索。展览上他的数幅焦墨山水的题款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在焦墨创作中的反复锤炼和不断思索。中国画的“底线”何在?对于中国画传统的认识,是笔墨探索,还是宏观层面的艺术精神提升?人们会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严长元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