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廖勤俭胸次清正故气息清正 走一条遥接古人心境之路

 

  万木森寒入翠微

  □程大利

  清袁枚诗寄慰鱼门落第云,“韩门曾有状元郎,底事无人说短长。想见世间公道事,不将科第当文章。”勤俭弟忙世人之所闲,闲世人之所忙。忙于学问一途,故人生充实,且得前人妙谛。自从餘睱随余学画以来,多有心得,笔墨绝无浮薄之气,初谨守绳尺,愈后愈见活泼,腕下渐露风致,浑厚之气溢尺幅,长进之迅速为余所惊叹!

  中国画学问一,书法二,图形三矣。勤俭之途证得此言。

  丁亥之冬 程大利谨识于京华师心居

  廖勤俭

  书法家 画家

  安徽东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课题研究班成员,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书画学精英班成员,“溪山五子”成员,中国美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美术》执行主编,中国民族画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

  曾获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全国山水画学术邀请展铜奖,《中国美术》杂志推荐当代山水名家,《美术报》西北五省国画100家称号。CDn-Www.2586.wANg入选全国书法千人千作展、全国书法名家工程500人展、第八届全国书法展等重大展览,2002年于日本东京市政厅举办《廖勤俭书画作品展》,2008年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击鼓其镗——廖勤俭山水画书法作品展》。曾出版《击鼓其镗——廖勤俭山水画作品集》,《中国美术》推荐杰出画家——廖勤俭卷,《中国写意山水名家——廖勤俭卷》,《中国书画博览——当代名家廖勤俭卷》。作品为人民大会堂、军委八一大楼、中国文字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日本书镜会、日中书画印研究会等机构收藏。

  勤俭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山川。他出生在皖南的青山绿水之乡,那是产生桐城派和新安画派的地方亦是黄宾虹和林散之的老家,地域文化带给他的先天条件是良好的。虽出生于农家,但对经史的偏爱,使他由诗文而书法而绘画,路数坦正。书法直溯正途,由颜而二王,再上追秦汉,简读碑版,打下了尚算结实的根基。2005年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随王镛先生学习书法,根底愈见扎实,文格又进,眼界也为之大开,书法艺术一路直进。2006年,我在中国画研究院开办山水画工作室,注意物色有经史修养和书法根底的学子,廖勤俭一下便进入我的视野。实在说,我收学生对造型能力的基础不是太关注,看重的还是这位学生在笔墨文化这条路上有无潜质及未来前景。

  两年下来,先重温俞剑华先生《中国画论类编》等典籍,开了一批书目,以解决认识论问题,以认识论指导方法论。再入太行、燕山、秦岭、巴中一览南北诸山,汲取天地精神。勤俭于元人及龚贤、四王用功颇多,龚贤的积墨点染层层迭加,浑茫而笔笔精到,王原祁力求笔力扛鼎,直追王蒙,深深地启发着勤俭。加之对董其昌、石谿的参悟,对黄公望的心摹研究,腕上自多了一番感觉,笔墨在日课中大进。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里曾谈到“顿悟”和“一超直入如来境”。我想,那应是勤俭的理想。

  “顿悟”是渐悟的质变,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勤俭的“顿悟”是他长期读书兼临池,对前贤心摹手追,对造化默察心记,感悟良深的必然,是人格修为的回报。

  勤俭为人宽宏而低调,生活简朴而从容,待人诚恳笃实,但又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习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是中正平和,而中正平和也正是对人的要求。勤俭骨子里就有着与“甜、轻、薄、巧、滑、尖、流、浮”相悖的素质,绘宗之忌,他身上基本没有。古人有“俗病难医”的话,俗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勤俭生来是与“俗”有距离的,但他又不是那种愤世嫉俗的脾性,而能保持一份冷静和淡泊,心态宽容,常能享受安祥。

  正因为如此,勤俭的笔墨渐入佳境,离古人心愈来愈近,这在当今时代尤为难得。中国画是岁月打造的艺术,至炉火纯青,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应该是长期“渐悟”,数番“顿悟”的结果。20世纪的时代精神就是远离古人,反叛传统,把自然山川变成“火热时代的象征”。结果是我们离西方近了,离祖宗远了;离功利近了,离心灵远了。走了100多年曲曲折折的路,我们还得寻找“文化认同”和“传统回归”这样的课题,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民族文化必须薪火相传,不想传也得传。

  勤俭不慕名利,不趋时尚,走在一条遥接古人心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路上,这条路上走出过范宽、董源、黄公望、沈周、董其昌、八大、龚贤和黄宾虹,这条路远没有终止,数以千百计的画家执着地走在这条路上。“大家不世出,百年或可一遇”(宾虹老人语),但这肯定是一条辉煌的路,我只希望勤俭立定心志,永不徬徨地走下去。

  2008年8月于西安 终南山

  学界声音

  中国山水画有很强的传承性,廖勤俭的“源”寻得准。他的画,传统很扎实,在笔墨程式上又有自己的心得和面目,已经站在了一个高度。

  ——邵大箴

  廖勤俭找到了真正的中国山水画的源头。他的心态很好,人说,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我看了他的画渴笔淡墨笔笔写来,很好!当代这样画画的人不多,真正体现了书画同源。书画同源不是空洞的口号,画中国画的人不练书法,不懂书法,便不懂用笔,就更不懂笔墨,骨气从何而来?!他的书法功力好,线耐看,有品头。他的画很古雅,这很难得。

  —— 吴悦石
 

  秦岭归云

  古人说,诗以道性情。然而,性情有厚薄,才气有大小。大才如李白者,天风海浪。我不知道勤俭的才气究竟有多大,但天风海浪类的作品,勤俭是不会弄的。他喜欢像我写文章那样去画画。这样的方式决定了勤俭的作品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他认真而又虔诚地操持自己的笔墨。在勤俭的眼里,才气、性情之类当然重要,但最重要还是要敬业。只有敬业,才可能精业。为此,与其说勤俭是在画画,毋宁说他是在敬天地万物。

  ——张 渝

  廖勤俭先生的画作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在于其透露出的气息之清正。先生画山水从格法说近于董源、巨然,不作奇峭之笔,喜用披麻皴表现山峦,上多矾头苔点,多画云雾显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峰峦出没间,清气淌徉。古人论诗云“诗最可贵者清”,其实画亦然,廖勤俭先生的画作每让人感到纯乎学人手笔,书卷清气盎然。从本质上说,这也在于先生人品、胸次的清正。先生为人谦和恬淡,不逐名利,不慕荣华,数十年如一日在笔墨中研讨学问,凡与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恐怕都不会认为我言之虚妄。

  ——跃文星
 

  墨淡野云轻

  廖勤俭长于书法,他深解程明道“作书只在一个敬字”语,“敬”乃儒门圣学之纲领,廖勤俭以书法的训练作为道德涵养的手段,达“清刚”之气。“所以我要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静是静心;淡是淡定;慢是多思。”一幅画,廖勤俭有时画一月,也有画三五月的。他的画多不上色,“古人云水墨为上,这是一种极致。”“气韵、浑厚”是他追求的;而淡泊才可厚积,幽淡才能古雅。

  ——张 杰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