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齐白石何曾以“白菜”换成白菜

  白石老人是现代绘画和篆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家,且其享年亦长,产生的轶事自然也多,往往为人们乐于称道。然而,众多佳话并非都真,其中,以“白菜”换白菜就是杜撰出来的。这个故事流传甚广,我在年少时,便听师长辈说得绘声绘色。那时,除了觉得好奇和心生佩服,并无对它的真实性产生过丝毫怀疑。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出的疑问也就越来越多。

  近几年,这个故事又见诸报端,并有多家报刊转载,内容大同小异。大意是,白石老人到市场买白菜,被卖主认出,非要老人拿“白菜”换。白石老人也乐意为之,于是卖菜人买来纸笔,白石老人一挥而就,最后白石老人只捡了几棵白菜而去云云。有以“故事”名之,有以“轶事”名之。如果以故事传说为题则无不可;若是以“轶事”为题,则名不副实。所谓“轶事”,《辞海》释为:亦作“逸事”,世人不甚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可见,“轶事”是逸出史传的事迹,虽是未经史书记载,却是确有其实。否则,不能称“轶事”。所以,就又勾起了我对此事的怀疑。

  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有些情节推敲不住,不够圆融。譬如:作画不能光有纸笔,还要有砚台、墨锭、毡子、水盂、镇尺、印泥等,这些是否一并买来?印章是否随身携带?研墨者是否跟随?卖菜者是否会研墨?还有,在我们北方俗语云:立冬刨葱,小雪收白菜。CdN-wWW.2586.Wang是说到了小雪白菜才停止生长,营养成分达到最高。所以,小雪过后到大雪之前,白菜基本收获完毕,也有到大雪时没有收获而被埋到雪里的。因此说,白菜进入市场已是很冷的季节了。很难想象,大冬天在市肆之上,作画之墨是如何研就?白石老人又是如何呵冻濡毫?如果按照古人作画“五乖五合”的理论,白石老人此时除了有一个作画的好心情,其他都不具备“合”的条件。因此,种种情节都于情理不合。

  其实,我很愿意相信文章所说是真的。文人佳话,相得益彰,有益丰富人物的形象。再说,上述疑问也不是不能解决,即如果改为卖菜者在白石老人住处附近叫卖,被老人碰见,并发生上面的故事,老人到家将画作好,两者达成交易,就事件圆合,无可挑剔了。所以我就想,这个故事的署名者根本不是事件的见证者,无疑也是个作画的外行,即使杜撰,起码也是没将情节考虑周全。

  早些年,因为喜欢白石老人的画作,便心追手摹,可惜总不能如意。后来,看到白石老人四子齐良迟先生编写的白石画法自学美术丛书,才有所悟。丛书共四册,每册薄薄的两三页,前面有对白石老人绘画所使用的笔墨纸砚等工具的介绍。如:白石老人用笔统为羊毫,笔有专职是白石老人用笔的特点;如某笔专画某物,画红色的专画红色,画黄色的专画黄色等。有一种笔笔根直径一点六厘米,笔毫长六点三厘米,在大写意中用处最多,白石老人称之为当家笔。原来,白石老人画作让人喜爱的背后竟有如此多的“玄机”和讲究。我如法炮制,果然有了几分形似。因此,更坚定了我对此事的怀疑。

  再到后来,读到启功先生的文章,才彻底解开萦绕在我心中几十年的疑问,印证了我猜测的合理性。启功先生早年曾随白石老人学画,他在《记齐白石先生轶事》(见《启功丛稿·题跋卷》)一文中就白石老人以画换白菜的说法作了澄清:齐先生有时也有旧文人自造“佳话”的兴趣。从前北京每到冬天有菜商推着手推独轮车,卖大白菜,用户选购,作过冬的储存菜,每一车最多值不过十元钱。一次菜车走过先生家门,先生向卖菜人说明自己的画能值多少钱,自己愿意给他画一幅白菜,换他一车白菜。不料这个“卖菜佣”并没有“六朝烟水气”,也不懂一幅画可以抵一车菜而有余,他竟自说“这个老头真没道理,要拿他的假白菜换我的真白菜。”如果这次交易成功,于是“画换白菜”“画代钞票”等佳话,即可不胫而走。没想到这方面的佳话并未留成,而卖菜商这两句煞风景的话,却被人传为谈资。从语言上看这话真堪入《世说新语》;从哲理上看,画是假白菜,也足发人深思。明代收藏《清明上河图》的人如果参透这个道理,也就不致有那场祸患。可惜的是这次佳话,没能属于齐先生,却无意中为卖菜人所享有了。

  非但不是卖菜人愿意以菜换画,相反是齐先生首先提出以画换菜,只不过卖菜人并没有买白石老人的账。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管“白菜”换白菜的事发生与否,或者换成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了,相反地更增加了我对他内心的了解,增添了几分对他的喜爱。(迟庆元)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