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好东西自己会说话
好东西自己会说话
    韩连国从小喜欢画画,读小学六年级时,就为学校所有教室画过领袖像;1984年,他得以进入心仪已久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又因机缘巧合,从1999年开始做起了油画修复工作,成为国内第一批“油画医生”。     因“从医”十多年,韩连国对油画鉴定也有了不少心得。日前,他向记者讲述了油画做假的种种乱象,一再提醒藏友:收藏油画,要看作品,不能光听故事。     一出“儿子错认母亲”的闹剧     人们常常以为请画家的家人鉴定作品是靠谱的,其实不尽然,三年前就曾上演过一出“儿子错认母亲”的闹剧。     2010年6月,北京某拍卖公司以人民币7282万元天价拍出一幅人体油画,已逝作者的儿子承认画中人确为画家的前妻、自己的生母,并手持此画合影,还在画的背面写道:“此幅油画确系先父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     时隔一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十名同学集体指证,称此画是他们在1983年5月的人体油画课上的习作,并出示了当时班上其他同学的习作,人体模特的形体、姿势、发式,包括画面背景衬饰都是相同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出自同一堂课的人体习作。cdn-wWW.2586.wAng画家陈丹青评论说,这完全是拿了一张不相干的画,说成是大师的作品。     儿子竟会错认母亲?这场闹剧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有时候,画家的家人实则是利益相关方,还有极少数画家的家人,与拍卖公司联手造假。即使没有利益关联,有些画家的家人也只是比外人多了解画家一些,对画家具体画过些什么也并不十分清楚,还有些家人和画家实际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这样的家人,如果自身不深入研究绘画艺术,是不具备鉴别画作真伪能力的。     如此“揣着明白装糊涂”     请作者本人来鉴定是否可行?且听我讲一件亲历的咄咄怪事。     2011年,上海某拍卖行拍卖了一位画家的油画作品,成交价人民币100多万元。如此高价,按说这位画家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可没想到他在拍卖会后发表声明,称这是幅假画,真作此刻正挂在自家墙上。一时间,“拍卖公司卖假画”的新闻被多家媒体披露。     我受拍卖公司所托,曾在拍卖前为此画作过局部修复。此画的画布质地、颜料品种及老化程度,都说明这是一幅上世纪90年代的老油画。更重要的是,此画呈现的水准、风格,都与作者一贯的风格吻合。拍卖公司找到我,希望我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我表示,就画论画,拍卖的这幅和挂在他家里的那幅都应该是真的,只不过作画的时间不同,拍卖的这幅画作创作时间更早一点。我还表态,如果司法需要,我愿意提供技术鉴定。最终,在一系列确凿证据面前,作者不得不承认拍卖的油画确是他的作品。但他解释说,当时自己不满意这幅作品,曾叫人拿去销毁,可不知何故,这幅画竟在拍卖场上出现,所以以为是他人的伪作。     我与这位画家没有正面交换过意见,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但据我多年观察,发现作者本人参与鉴定也并非十分可靠,鉴定结果的真实程度往往因人而异。有些作者在未成名前,将作品或低价出售,或随意送人;成名之后,眼看自己的作品在他人手中卖出了好价钱,有时在失衡心态的主导下,会给出不客观的鉴定意见。     “油画兵马俑”实为低劣仿品     那么,藏家一般都很看重的画作出版著录是否可信呢?权威的出版机构、有公信力的编撰者所出的出版物还是可信的;但也有部分出版物根本就是骗局一场——在几张真画中夹杂许多赝品,而这些赝品正为编撰者持有;也有极少数出版物,整本通篇都是伪作;甚至有人干脆“编造”图录。     2002年,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一则“浙江‘雨夜楼’发现大批中国早期油画”的新闻,轰动一时。一些专家煞有介事地称,这批油画的发现意义可与兵马俑重见天日相媲美。一些机构还从中选出200余件“作品”,在浙江展览馆开了个“‘雨夜楼’中国早期油画展”,一家名为《文化交流》的杂志社正儿八经地出了本《“雨夜楼”中国早期油画》图录。     这本“霸气”的图录几乎涵盖了中国油画史上所有大师名家的作品,光李铁夫的画就有22件,李叔同的多达38件。如果这些画全是真的,倒真可说是发现了油画的“兵马俑”,可惜,这些所谓的大师作品实在与大师毫无干系,质量低劣,正应了那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2005年12月,一位上海买家从北京某拍卖公司以25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一幅吴冠中的油画。买家买这幅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展时该画附有刊印此画的安徽美术出版社1984年3月发行的明信片。其实,稍有眼力的人都能看出此画与真正的吴冠中作品相差甚远。后来,吴冠中本人也针对该画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鉴语。经查,安徽美术出版社也是在这套所谓的明信片出版两年后才成立的。于是,买家将拍卖公司及卖家告到法院,卖家辩称自己当时也是因为这套明信片的缘故,才花120万元买下了画。由此可见,著录作伪的欺骗性有多大。其实,用高科技手段照着画册仿真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只需在油画布上扫描喷绘后,绷上内框,再用油画颜料画一遍,其效果几可乱真,这样的伪作披着著录的外衣,“杀伤力”惊人。     要看东西,不要听故事     常言道:好东西自己会说话。油画收藏,要看东西,不要听故事。     鉴定一幅油画作品的真伪,一般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艺术层面,二是技术层面。     艺术层面,主要看这张画呈现的风格与作者整体的风格是否吻合,包括用色、用笔甚至用笔的方向、笔力、轻重缓急。既要把握整体风格,更要注意细节处理,因为细节处理往往最见功力,旁人无论怎么模仿,总有差异。     技术层面,主要看这张画所使用的材料与作者惯用的材料是否吻合,包括颜料、画布、纸张甚至还有画的内框等。还要看这些材料和这些材料的老化程度与该画所标示的时代是否吻合。     油画造假有一种手法叫“后添款”,就是利用一幅没有落款的老油画,添上名家的落款。后添款的画比较容易识别,因为后添的颜料与原先的颜料衔接不起来,借助专业的紫外线灯很容易分辨。     还有造假者会在一张老油画的原有画面上重画新画,其笔意、造型、用色均模仿所要仿制的画家,最后再做旧处理。这种伪作,如果光看画布、画钉,很容易被蒙蔽,但这种画表面看似颜料已干,其实里面还软乎乎的,用油画清洗液轻轻一洗,颜料就会掉下来。而且一幅油画如果全部用厚涂的方法来作画,画本身也会显得呆板,缺乏名家风范。另外还要注意作者的落款。(韩连国,顾学文)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