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杨亮 用淡墨淡彩 “中西融合 ”创新当代水墨画
  杨亮     杨亮     杨亮     秦岭山下     杨亮     秋天的山湖     杨亮     蔚蓝之水     杨亮     忆水乡     杨亮     印象黄龙山     杨亮 1962年生于西安,祖籍安徽。cDn-Www.2586.wAnG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工作至今。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美院画家。     1986年,作品《光明使者》入选“国际友好城青年美术交流展”获特等奖。【西安市青少年宫展出】     1987年,作品《旅途》参加西安美院毕业创作展获一等奖。作品由西安美院收藏。【西安美院展出】     2000年,作品《巴山印痕》入选“陕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陕西美术馆展出】     2001年,作品《晨》入选“西安美术书法精品展”获优秀奖。【陕西美术馆展出】     2002年,作品《河边》入选“延安颂·陕西书画大展”获优秀奖。【陕西美术馆展出】     2003年,作品《西乡》参展“陕西高等院校师生书画展”获特等奖。【西部美术馆展出】     2004年,作品《曦》、《紫雾》参展“迎新春美术作品展”,作品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收藏。【陕西美术馆展出】     2005年,作品《水乡·晨》、《风吹过》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部主办的网上画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网展出】     2006年,应邀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采风写生。     2007年,作品《流年》参展“丁卯元霄节陕西美协会员作品展”。【西安曲江亮宝楼美术馆展出】     2008年,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义拍作品《水乡》。     2009年,作品《红河谷·晨》参展“陕西美协乙丑元霄美术作品展”。【西安曲江亮宝楼美术馆展出】     作品《绿州印象》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     2010年9月为州曲泥石流灾区捐赠义拍作品 《童里的晨》。     2010年11月由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杨亮水墨画个人作品展》展出水墨画精品100余幅。【西安曲江亮宝楼美术馆展出】     2011年,艺术传略及作品 《水乡周庄》、《印象黄龙山》、《远方》入选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省当代书画家作品典藏》,同年8月应邀赴法国、德国、荷兰、瑞士采风写生。     2012年,作品《秦岭山下》入选"陕西省首届写生作品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     2012年,作品《蔚蓝之水》入选"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青年国画作品展"。【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展出】     2013年,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赠作品《远山》。作品《印象黄龙山》、《浮云》、《湖光山色》入选 “纪念毛泽东‘5.23’讲话发表71周年邀请展”。【长安画派美术馆展出】     出版有 《杨亮画集》、《杨亮水墨画选》、《杨亮水墨画集》等个人专集。作品及文章由《西安日报》、《华商报》、《文化艺术报》、《文化市场报》、《各界导报》、《西安晚报》、《西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网络艺术台》、《亮宝楼文化艺术网》、《陕西文化产业网》、《中国商报》等刊物及媒体报道。多幅作品被国内专业机构及泰国、新加坡等收藏家收藏。艺术传略及作品载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当代美术》丛书等国家级大型刊物上。     谈画家杨亮水墨画的艺术特色     时值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艺术领域,关于水墨画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水墨画继承与创新的大旗下,关于水墨画当代之路的探索硕果累累,不少有志者成就斐然,杨亮便是其中一个。     杨亮,1962年出生于西安市,祖籍安徽徽州,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画家。他从小出生在西安,可能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杨亮给人以精干而又不失儒雅的感觉。初次见面,杨亮虽然话语不多,但其对绘画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自身创作的感受深深地吸引了我。带着对“画如其人”的憧憬,我开始了对杨亮其人、其画的关注。     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一样,杨亮早年也受过西画的专门训练。考入美院国画系之后,他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专注于传统水墨山水画。他先后认真临摹学习了范宽、倪瓒、八大、石涛等众多画家的绘画作品。对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有了一个深度的认识。同时,他也对后期倡导中国画“中西融合,相互借鉴”的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绘画进行研习,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和鲜明艺术特色大师们的作品、给了他极大的启迪,使得他对于传统水墨画如何具有时代性,如何进入新的文化语境之中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尚在大学期间,杨亮的绘画作品便开始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其中,1986年,其作品《光明使者》参加国际友好城青年美术交流展,并获得特等奖;1987年作品《旅途》参加西安美院的毕业创作展获一等奖,并被学院收藏。学生阶段艺术道路上所获得的成就,既是对杨亮艺术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他积极探索水墨画现代发展道路的激励。正是早年受过的西画训练,大学阶段系统的传统水墨画学习,正面和负面的,促进和钳制的,共同构成了杨亮艺术个性生长的前提。他正是在对这种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和挑战,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因应、回报中走向了成熟。他的水墨画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这种既冲突又亲和的意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朦胧而宽广。     杨亮的水墨画作品多为正方构图,他爱恋自然、生命,和平与宁静,所以他的作品多以风景画为主,题材涉及江南水乡、秦岭、现代都市等。或许因为杨亮的祖籍是安徽徽州,多少带有对“梦里水乡”的怀念之情,因而江南水乡成为了他艺术创作初期表现最多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讲,故乡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成为了他探索水墨画现代化之路的切入点。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乡土情节,使得杨亮先生的艺术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朦胧诗般的色彩,从中透出了一种广褒、空灵、抒情的格调,一种平和而含蓄的美。     在选材上,杨亮主要着眼于它们的形式构成特征,他喜欢那些可以使得他自由发挥的水墨点线的疏密和力度、韵律和节奏的景物。树木的枝杈、屋宇的错落、石头的叠加……这一类东西最能引发他的画兴。他对这些景物的处理与传统水墨画家遵循的范式不大相同。拿画山来看,古代画家心目中的山岳为崇高、静穆、永恒的象征,所以他们或“得山之骨”,或“得山之质”。而杨亮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可以说是得山之律。如其作品《秦岭山下》,我们在画面上几乎看不到秦岭,仅仅看到了山的一个大体轮廓,然而却能够感悟到生命活力存在的痕迹。这种描绘山石的方式虽然在技法和章法上都远离了传统绘画图式,但在精神上却是与历代水墨画大师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风格还可以在画家的作品《晨中新厦》中表现出来。画面中的大厦也只是轮廓的形式出现,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得到早晨的城市的那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同时又赋予了城市一种生命的律动,仿佛昭示着城市马上即将苏醒。     杨亮深受石涛绘画及其理论的影响,通过对《石涛画语录》的熟识,他深深体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对作品创新性的启示。把中国画“中西融合”的旗帜高高举起的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说过:“不能一味的抄袭古人,抄袭名家,抄袭自己,艺术生命之延续生长,应有创新”。     他认识到绘画在师造化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画家内心感受的表达,同时要根据个人独特的感受创造相适应的画法。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看杨亮的水墨画,不难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杨亮是借用了水墨的工具、表达语言,同时保留了水墨的独特韵味,在点、皴之间加入了西画的形、明暗,从而勾勒出了一幅幅以没骨画法为主,线条相辅,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的艺术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杨亮努力使表现手法和绘画样式更加单纯、简洁,他精心用笔,笔笔纵恣,尤其是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的“七墨”之一的淡墨,可谓是运用的恰到好处,独具一格。无论是画面中那似隐似现的流云,还是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田园湖光,都可看见画家在运用淡墨与色时那独具特点的表现手法。其用较少的笔墨,表达出了更丰富的内涵。他有意无意的运用几何体的构成原则,在他们的组合中,造成一种音乐的形式感。他也非常注重画面色彩的运用、搭配,从而使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色彩感,又显得色点和谐、沉稳。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往往注重突出一个主要的、占压倒优势的趣味中心。比如,画江南水乡,他注重的是将白墙、黛瓦与门窗之间所具有的特殊构成美抽取出来,并主要以黑白灰组成的块面来加以表现;画树木,他注重将对象的结构关系转换成以线为主、层次丰富、重重叠叠的笔墨结构;画小花,则根据自然的提示,主要运用以点为主的艺术手段。例如,杨亮热衷于表现树木,在他的几乎所有画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树的形象,他所表现的树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或是院落之内的丝丝点缀,或者小河岸边的一处小景。树木的画面表现、布局也别具考究,有的露出了枝丫,有的是整棵表现,大都在画面一角,有的甚至占据整个画面,成为了画面的主体。树木的结构以线的形式加以表现,线条错落有致,树的主干、枝杈的层次关系分明,极富“写”的意味,每一笔都笔出有意,毫不含糊。虽然树木表现复杂,但不繁琐,再加上树叶的点苔表现,使得整个树木极具观赏性。此时,画面房屋、山等不同层次的块面的简化处理与树木的极具韵律感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苔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富有趣味和意境的画面,通过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最后达到了心与物的交融。总之,杨亮所要描绘的对象,是根据自身内心的感受,服从具体艺术表现的需要,而不是机械的按照固有的艺术样式。     所谓“外师造化,内得心源”,我们要师的是当今的自然万物,得的是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心灵感悟,这两者的结合,才使得我们的艺术作品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笔墨要跟着时代走,时代的内涵变了,笔墨要跟着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出新的笔墨。     艺术史告诉我们,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应运而生”,他们往往是对那个时代人类心灵变化的回应。而杨亮的艺术选择,正是紧紧地扣住了时代的主题,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经纬线上,找到了自己艺术的切入点,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水墨画发展之路。(王潇 西安美院美术史论博士生)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