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披麻皴法绘江南
  五代南唐时期江西籍画家董源与南派山水画赏析     中国画通常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其中山水画,由于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根据历代传承作品的不同风格而划为南北二宗。虽其划分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代有争议,然而此说一出便获得历代认同,沿用至今,说明有其广泛认可度和重要意义,山水画风格分为南北二宗之说便已确立。     事实上,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出现之前,就有不少画家和理论家关于山水画不同风格的认识和论述,并将董源认定为后世所说的南派山水画风的代表人物,还将董源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推到了极高地位。     董源,又名董元,五代南唐时期画家,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因在南唐时期任过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画法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用笔秀润,不为奇峭,疏林远树,平淡天真,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宋代大家苏轼、米芾等至为推崇。米芾盛赞董源山水画的审美价值,他在《画史》中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cdn-www.2586.waNg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     晚唐、五代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妨碍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相对稳定而富庶的南唐,既继承了唐代绚丽堂皇的文化传统,又开启了宋代以后的文雅风潮,其在绘画领域的创造,具有承古开新的地位,在文化史上有着名副其实的承前启后意义。特别是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统治期间,设立国家级画院以礼遇画家,宫廷内外的绘画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应是中国绘画史上延续至今的国家和政府设立画院机制的滥觞。在这个时代,产生了一些对后世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和一批珍贵的传世作品。其中,以江南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南唐山水画,不仅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南画”艺术样式,而且开启了在山水画史上影响深远的“江南画派”。董源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加上他的学生巨然,并称为“董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唐山水画处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逐渐成熟,个人风格日趋显著并开始形成不同流派的时期,开创了江南山水画独特的风格样式与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南派山水画的典范,自那以后一直受到画界的关注。尤其是晚明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以后,更是奉董源为文人画和南派山水画的宗师。诚然,无论何种文化或艺术的发展与成就,皆非一人之力所能为,必然于其前或同时代已形成相当风气,只是因为董源的成就更加突出,影响更加深远而为集大成者,从而获得跨越时空的后世所共同认可并敬仰之故。     南方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形成的山水景观多植被覆盖,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以董源为代表的山水画家,表现出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在技法上表现为用笔细致,参入干笔皴擦、水墨晕染,加上苍润的披麻皴和错落的苔点,使画面清丽婉约、浑然天成。董源的南派山水画风一经形成,便为众所趋同,在其后的宋元画界,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到了明代更是尊为泰斗。可以说,此后形成主流的文人山水画一脉,大多从此发展而来。     董源的存世代表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如图)、《夏山图》、《溪岸图》、《龙宿郊民图》等。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