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师徒相授,还有多少空间
  编者按:由本报社联合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香港禅艺画院、香港国际书画名社总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将于11月8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华书画艺术培训与传播”。连日来,随着论文征集活动的展开,这个主题也吸引了很多投稿者的关注。就此话题,本报社长何东,给予了专门的诠释。     设定这个主题,源于我们在世界各地进行艺术交流时遇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在和很多华人书画家交流时,大家都有一些困惑,比如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如何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能。这些都关乎书画艺术的培训问题。     在与各地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培训是中国书画在海外传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其中一个常见的方式,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等情况组织教学,方式方法各随其便,没有规范。到底该如何教、如何学才更有成果,大家往往莫衷一是,不能形成一个可资借鉴的经验。大家都有困惑,又说不清谁对谁错。考虑到这一普遍现象,又缺少交流的平台,于是,我们将本届论坛的主题设定为“中华书画艺术培训与传播”,目的是交流、探讨书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所遇到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中国书画在海外的发展、传承也和“培训与传播”有密切关联。培训,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种传播方式,师徒相授的过程,也是在传播书画。为了让中国书画艺术更好、更健康地在海外获得发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少走弯路,就显得非常必要。Cdn-WWw.2586.WaNG为此,我们特别希望海外有培训经验的教师,都来讲讲自己的体会。也希望国内书画界的专家、理论家,就此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这次论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但更侧重于实践和指导实践。     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是否应该得到认可,是我们这次论坛的关注点。这些年,在书画培训教育方面,对师徒相授的方式看法不一。在如今学校教育的时代,这种传统的书画教学模式,基本被认为不太可取。但是在今天的海外,中国书画学校教育几乎缺失,于是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成了一种必然。     那么,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厘清这个问题,如果大家认为书画艺术的师徒相授是可行的,甚至是有效的,那就应该承认它,并把对它的讨论提升到理论层面,让它发挥得更好、更有效,具有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任其随随便便、自生自灭。这次论坛的交流与探讨,如果确实能促进海外书画培训水平的提高,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的讨论内容主要关注这么几方面:一是梳理师傅带徒弟这种教学方式的历史沿革。二是总结教学经验,研究用怎样的方法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讨论怎样通过这种培训方式,使中国书画在海外更好地传播,扩大影响,得以传承。     我们还将讨论能否编写一套适合海外教学的相对规范的教材。因为有些海外的教师,自己画得不错,但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从哪里切入,怎样循序渐进,缺少现成的经验。我们希望通过这届论坛的梳理与总结,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指导一些书画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起适合自己状况的培训方式。     但是我们也知道,关于教学的经验与观点,不同的地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矛盾冲突。这很正常,相互之间能够交流并听取对方,就非常好。而且,教学培训不可能只有一个方法。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能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好的模式,是我们举办这届论坛希望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策划的初衷。     在海外书画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比如澳大利亚的林伯墀,他主要教闽南花鸟画,有很多洋学生。他不仅受学生尊重,还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认可,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勋章,奖励他在书画教学和其他艺术活动中对澳中友谊做出的贡献。加拿大的画家张恒,带过很多学生。这些学生现在都已经是加拿大中国画坛的骨干,能够进行独立的创作了。司徒乃钟,长期在中国香港教授中国画,成立了自己的画院——苍城画院,并以这个画院为依托进行教学,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画派了。     在海外的书画家,多有过教学经历,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爱和责任。师徒相授,在画派、风格的形成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教学时间相对较长,这与学院教学——本科4年、读研3年——不同,学生常常跟随师傅十几年,甚至一生。     这次论坛,也是希望重新认识师徒相授这种教学模式,讨论、研究,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推广这种看似过时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中国书画的教学水平,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报记者王旭根据录音整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